文学雨林百花馨香——《西双版纳》杂志发展综述
西双版纳新闻网来源:西双版纳新闻网 编辑:王晨至 2018年08月20日09:21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州人民政府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和各民族群众呼声,决定创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有史以来的第一份正式出版发行的汉文版、傣文版综合性文化刊物——《版纳》杂志,并交给自治州文化局负责管理。1984年,自治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后,《版纳》杂志转由州文联管理。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核批准后,《版纳》汉文版创刊号于1981年7月1日正式出版发行,《版纳》傣文版创刊号于1982年7月正式出版发行。杂志创刊时为季刊,2002年改为双月刊;2005年改名为《西双版纳》杂志。发刊词中明确指出它的任务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发表反映西双版纳在四化建设中的新人新事的作品以及有关西双版纳其他题材的作品;挖掘、介绍州内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作品和各民族的名著;介绍州内各民族的历史、人物、宗教、文化、艺术、文物、科学知识和风土人情;评介各民族作者的优秀作品和总结、介绍他们的写作经验等,培养和造就各民族的作家、学者,发展繁荣我州的文化事业。据此,杂志刊登的作品以本地题材为主,作者以本地民族作者为主,读者也是以本地读者为主,受到本地群众欢迎和好评,成为外地人关注西双版纳的形象窗口。
《西双版纳》杂志汉文版,开设有小说、散文、诗歌、民族风情、歌舞、民间故事、民族名著评介、革命回忆录、版纳名胜荟萃、版纳趣闻录、文艺评论、探索与争鸣,以及傣乡短笛、绿橄榄、椰风蕉雨、雨林新蕾、竹楼品茗、贝叶情韵、边地纪实、名人与西双版纳、边地论坛、贝叶文化之旅等栏目。37年间(1981—2018),粗略统计共发表各种体裁汉语文学作品2000多万字;《西双版纳》杂志傣文版,先后辟有诗歌、小说、散文、故事、评论等栏目,36年间(1982—2018),粗略统计共发表各种体裁傣语文学作品约1600多万字。《西双版纳》汉文版和傣文版还发表了摄影、美术、书法作品2000余幅,丰富了刊物的内容和色彩,活跃了刊物的版面和气氛,为各族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展示园地。
刊发的文学艺术作品具有浓郁的本地特色,有描写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神奇景观和动植物趣闻轶事的、有讲述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风情习俗的、有讴歌党的民族政策和西双版纳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建家园的、有表现农垦工人和知识青年为创建中国天然橡胶基地而披荆斩棘无私奉献的、有展示改革开放政策使西双版纳经济社会飞跃发展的、有歌颂各民族群众亲情、友情和爱情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被国家级、省级报刊选用或转载,填补了我州哈尼、布朗、拉祜、基诺等少数民族没有书面文学的历史空白。如:短篇小说《歌手的妻子》(作者朗确,哈尼族)、《一个昔日的故事》(作者帕罕,傣族,女,)被《民族文学》转载,《水哟纯洁的水》(作者沈一鸣)被《解放军报》转载,《泼水节之恋》(作者吴军)被《边疆文学》转载;艾罕炳的小说《一天早晨》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云南省作协刊物《边疆文艺》1983年第1期开辟“西双版纳创作专页”,专门刊登《版纳》杂志编辑部推荐的诗歌作品。
近40年间,从《西双版纳》杂志陆续走出了沈一鸣、征鹏、岩温扁、吴军、朗确、段平、鄢家骏、艾罕炳、刀芝英、丹洛、存一榕、李长风、刀正明、王军键、明追等一大批民族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为边疆社会主义民族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提高文学艺术素质,更好地培养少数民族文学艺术人才,先后邀请秦兆阳、吴伯箫、丁玲、陈明、于光远、冯牧、乔羽、吴祖强、黄里、周韶华、翟泰丰、玛拉沁夫、李鉴尧、冯永琪、刘祖培、叶辛、吉狄马加等文艺界知名人士为州作协会员授课、讲学传艺,并多批次组织全州文学艺术工作者深入各市县、乡镇、农村和各行业进行文艺创作采风,激发创作灵感。
多年来,《西双版纳》杂志社始终把办好《西双版纳》杂志和创作笔会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和“出人才、出作品”的基础工程,抓紧抓好。以财政拨款、社会各界赞助等办法筹措资金,自20世纪80年代起,先后在州内一些单位和地方举办各种文学创作笔会、培训班和改稿会,通过文学讲座,提供创作环境,组织编辑辅导,帮助修改稿件等,培养和提高我州各民族作者的文学素质和创作水平。
经过多年努力,逐渐培养出了一批勤奋执着、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各族文学艺术工作者,创作出一批构思新颖、形式多样,既有鲜明时代气息,又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各类文学艺术作品,对西双版纳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叶振欧、征鹏、沈石溪、岩温扁(傣族)、朗确(哈尼族)、鄢家骏、帕罕(傣族)、张晓诚、文家成、王军健、毛祖德、李鑫、段平(回族)、罗云智、刀正明(傣族)、艾诺(傣族)、施达(哈尼族)、梁如友、罗红江(傣族)、王正聪、所开(哈尼族)、刘伯华、林章、黄金有、谭亲荣、彭朝智、高和(哈尼族)、明追(哈尼族)、金美玲(哈尼族)、岩香南(布朗族)、岩温玛(傣族)、岩温胆(傣族)、刘弘会、余四海(蒙古族)、存一榕(哈尼族)、刁佳顺、刘启虹、侯祖荣、门图(哈尼族)、李光品、汪涛、高徽南、周海丽、李植森、浦红继、魏晶(拉祜族)、张志华(基诺族)、周蔚、李成军、尹文静、高发昌(彝族)、王宏瑞剑等一批批各族老中青作者,正是通过在《西双版纳》杂志汉文版、傣文版发表作品而走上文学之路。他们有的成了蜚声文坛的作家,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更多的则是活跃在州内各条战线上,传承着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多年来,《西双版纳》杂志坚持“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的文艺观,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和“三贴近”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为西双版纳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为全面决胜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边疆、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