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和材料学里面,要达到一个目的,如构建分子建筑或者实现高灵敏度的检测,会有几种方法(strategy),这些方法论是有意义的,是概念性的,值得进行综述。往往,某个科学家在19xx年发明了某种方法论,然后三四个小组把这种方法论推广到新的体系里去;就在同时,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它科学家发明了另外一种方法,以后又有三四个小组进行了推广。写综述的人应该敏锐地认识到这些方法论(包括方法的原理、方法的提出、发展和不同方法的对比)就是写这篇综述的“卖点”。推荐阅读:R. Hoogenboom, D. Fournier, U.S. Schubert, Asymmetrical Supramolecular Interactions as Basis for Complex Responsibe Macromolecular Architectures,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08, 155-162. 虽然我完全不是做这一行的,但是发现自己能读懂这篇写得好的文章。该文章介绍了构建可逆的大分子建筑的四种方法:离子相互作用法;氢键法;金属配位法;混合打法。每一个部分写用通俗的语言讲了基本原理,然后举一个早期例子,再举几个发展的例子。文章里用到一些非常形象和直观的示意图,可见作者集中于概念性的、方法论的东西,避免描述很多技术细节。
催化剂可以分为几种类型,有些化学品(混合物,如生物质)也可以分为几种类型,些某些化学品的转换时可以按照几种类型分别写。如P. Gallezot, Catalytic Routes from renewables to fine chemicals, Catalysis Today, 2007, 121, 76-91.这篇文章分别介绍生物质的几种成分的转化,根据这个标准把文章主体分为几个部分,然后在处理具体的某一个部分的时候用了一种“路线”的手法进行分述。在化学里面,“路线”是很重要的一个名词。好比说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分子,然后朝不同的方向画几个箭头,指出:这个分子氧化变成什么,还原变成什么,异构化变成什么,和其它物质反应变成什么。老师描述这些反应的时候是分别描述的。同样,先进行分类,然后再按路线进行叙述,这也是写综述的方法之一。
以上这种按照方法、类型、体系、组成、路线、反应的分类方法近似于平行结构,是一种四平八稳的方法。还有一种写综述方法就是根据时间推演或者逻辑顺序进行叙述。一个课题组做某一个课题十年,当中经历了几代学生,课题组组长(导师)就知道这十年有哪几个标志性的工作(milestone),就知道学术观点、科研思路的演化过程。往往,一开始做一个课题没有找到感觉,得到一些不够理想的结果或者不够成熟的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好的结果产生了,旧的理论被新的实验证据修正甚至推翻,新的点子也产生了,新的文章批量生产。这就是课题的一般发展过程。而看文章的一般读者看到的只是孤立的文章,没有看到其中的线索和起伏、演化。写综述(特别是写描述自己课题组工作的Account)的时候,一种方法就是把这种微妙的东西写出来。比如我写的Z. Ma,H.G. Zhu, W.F. Yan, S.H. Overbuey, S. Dai, Functionalized Mesoporous Materials for Gold Catalysis,in: Nanoporous Materials: Procees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 Sayari, M. Jaroniec (eds.),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Singapore, in press.就是采取这种模式:按照时间顺序,说我们小组首先做了什么,再做了什么,最后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