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于金录丨SCI文章写作攻略(五):临床文章写作的基础——文献的获取与阅读
中国脑血管病医师在世界影响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优秀学术成果在国际期刊发表,而许多尚不为国内同行所知。卒中视界的“中国影响”栏目,希望通过访谈形式深度报道国内学者的高水平研究成果,第一时间在国内学界广泛宣传,促进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同时邀请作者分享研究思路和经验,促进更多的高水平中国学术成果发表。
来自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于金录教授。到目前为止,他共发表SCI文章100余篇。
往期文章,我详细论述了SCI文章写作的基本技巧。但仅依靠这几个小技巧或文章示范,仍然无法解决文章写作的根本困境。这就我们需要持续、系统、循环地获得专业知识才能走出困境。
目前,获得知识的途径很多:各种学术会议视频、专业公众号上五花八门的文章,都在源源不断的展示着各种手术技巧以及作者对某种疾病的观点,但它们并不能作为可靠知识来源。
真正的知识应该来源于PubMed上持续更新,且经过同行评议后文章(图1);以及由大型出版集团出版的电子图书(图2-图3)。这些文章和书籍,在大学图书馆或者经允许的IP地址范围内可以很容易获得。
上述数据库的文章、图书每天都在进行着更新。因此,为了持续地获取最新知识,我们需要定期阅读。
“没有开阔的学术视野,难以写成像样的文章”。就像作家要写出优秀的作品,必须对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深刻的理解。
也许有人说:文章太多,无法泛读。实际上随着各学科的细分,每位医生真正需要掌握的疾病也仅限于几种。下图显示了我的主要专业方向(图4),这其中包括我10年间曾经阅读过的文献及图书,一共880个文件夹和19000多个文献及图书。
对我而言,这些文献及图书是我学习有关神经系统血管病的主要理论基础,同时也是目前进行SCI文章写作的源泉,我一切写作灵感均来源于此。当临床上遇到棘手或者罕见病例时,我也会到这些文献中进行比对,这已经成为了我的思维习惯(图5)。这既可以让我获得疾病的治疗历史及最新进展,同时也可以将其用以指导临床工作、判定疾病是否罕见、以及能否写成文章并将其发表。
对于绝大部分青年医生而言,在自己风华正茂的年纪时,的确难以将手术操作的出神入化;有时甚至会因为病例数不足,导致手术过程存有缺憾。
但是,我们可以追求所在学科知识理论上的自由,通过持续阅读和不断的写作达到理论巅峰,从而在机会来临时把手术做到极致。
医学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2005年参加工作,2008年晋升为主治医生,2011年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2015年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
目前主要从事神经系统血管病的外科治疗及相关的基础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级课题多项。到目前为止,共发表SCI文章100余篇,Medline收录文章10余篇,中华医学会系列文章30篇。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