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duction引言部分通过呈现研究课题所折射的研究理论来说服目标读者」。引言部分不同于摘要Abstract), 字数上没有严格的局限性,但是内容方面要求在对应的选题上更加精准和明确(be concise and to the point)。引言通常需要承接摘要部分提出的几个学术方向展开话题,从比较宽泛的学术背景铺垫逐渐过渡到论文的研究课题(narrow down to the research problem)。
引言部分的第一段需要给出研究领域的大背景及其重要性所在。这个大背景勾勒出该领域科研成果从古至今的一个走向或者趋势 (what is known),为接下来本论文课题的发展生长提供温床。这部分内容的展开一定要引用该领域前人、大牛的经典文献或者奠基性著作,体现你对于该学科的一个总体把握是全面且客观的。那如何从这个大背景引入到论文的课题呢?当我们从该学术领域的大趋势逐渐缩小范围时,只需把其中「关联该论文课题的相关信息(keep stick to relevant information only)」拎出来说,这样才能保证最后能自然过渡到文章将要探讨的科研课题。
最后在引言的结尾提出对之前科研问题的猜想以及你通过这项科研课题的研究想要达到的研究目的(Objectives)。研究目的可以依照文章的具体内容板块拆分成几个小点罗列出来。这种方式有点类似“节目预告”,给读者阅读后面的内容引路,一方面能够让读者明白后面内容的大致轮廓(Organization of this paper),另一方面也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继续循着你提供的线索和方向探究下去。
第三段概述本文内容,申明论文重点和亮点。这一段也可以分成三层:(1)第一层通常以Here, we show/report/present的固定句式开头,概述本文的研究工作,侧重对思路,策略及方法的讨论,不涉及具体的实验细节。(2)交代本文与(自己的或者是别人的)前期工作的区别——与前期工作相比,本文在哪些方面取得了突破。如果省去不写,第一审稿人有可能认为作者故意隐瞒前期工作以突出本文的创新性(审稿人是会去查相关文献的);第二让本文的工作显得孤立,没有多少积累,底气不足。所以,与其在cover letter里回应审稿人“你们/别人以前都做过了”的质疑,不如一开始就主动交代,划清界限,而且在文字上也有更多处理的空间(也需要更多的文字技巧);(3)明确指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创新性。这里有一个写作技巧值得借鉴:以分点列举的方式陈述工作亮点,编辑/审稿人/读者可以一目了然 (注意:文中的数字序号要加括号,否则会被认为是数学意义上的数字)。
第二次减法:Due to high crustal abundance and nontoxicity, Fe-based OECs are appealing.这里就更进一步了,直接将范围缩小到了铁基催化剂。个人的习惯,对于那些跟我的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中,比较窄范围的参考文献,我会把它拷贝下来,放到PPT中,这样,以后找起来会比较方便。所以,第二次减法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其实已经非常有针对性了,通过阅读文献,你可以找到具体某个小领域的文献:比如Fe-based OECs。
浏览一些你感兴趣的最新论文,这些论文的撰写水平必须符合你的预期,其内容在你的研究范围之内。看看它们的结构是否符合上述模式(我敢说它们一定符合!)。大多数能够产生预期效果的高质量论文的引言往往以一个非常简短的一段文字作为结尾,例如:“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本研究旨在…)”或者“We show that ….(本文表明…)”。只有如此,你的引言才能完美收尾,使读者产生继续阅读的冲动,吸引他们阅读“材料和方法”部分,对你的文章保持兴趣。
看看你怎样才能利用好这种基本的三段式引言结构吧。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我发现这种结构是非常有用的模板。请遵守有效写作的各类原则,在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尽量使用主动语态,避免使用被动语态:像“we did something”这样的句子比“something was done” 这样的表达更具可读性,也更为亲切。我们将在后续文章中继续讨论写作风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