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写作 > 综述写作

怎样写好英文论文的Introduction部分?

时间:2019-11-25  来源:本站  作者:

  这四个方面来透彻聊聊Introduction引言部分。再次感谢我们工作室外籍老师整理的专业句型,本文内容全部摘自我的专栏文章,欢迎大家点击阅读:

  「Introduction引言部分通过呈现研究课题所折射的研究理论来说服目标读者」。引言部分不同于摘要Abstract), 字数上没有严格的局限性,但是内容方面要求在对应的选题上更加精准和明确(be concise and to the point)。引言通常需要承接摘要部分提出的几个学术方向展开话题,从比较宽泛的学术背景铺垫逐渐过渡到论文的研究课题(narrow down to the research problem)。

  「从文章的大结构来看Introduction提出了你的研究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在文章的Discussion或者Conclusion部分呈现给读者,也就是在文章的首尾形成一个前后呼应的关系」。

  引言部分的第一段需要给出研究领域的大背景及其重要性所在。这个大背景勾勒出该领域科研成果从古至今的一个走向或者趋势 (what is known),为接下来本论文课题的发展生长提供温床。这部分内容的展开一定要引用该领域前人、大牛的经典文献或者奠基性著作,体现你对于该学科的一个总体把握是全面且客观的。那如何从这个大背景引入到论文的课题呢?当我们从该学术领域的大趋势逐渐缩小范围时,只需把其中「关联该论文课题的相关信息(keep stick to relevant information only)」拎出来说,这样才能保证最后能自然过渡到文章将要探讨的科研课题。

  摆出该研究领域的一个概况之后,就要顺理成章地指出哪些是我们还未涉及的领域(或是没有研究透彻的问题)。当然这样的问题有千千万万,此处不能全部罗列,必要要对应着你的论文课题来谈。直白地说,就是你论文课题研究的什么,此处就针对性地写“这个课题尚未被太多科研者涉足”云云。

  既然研究空白已近在眼前,那么对应的研究课题便要紧随其后。接下来就是你理直气壮陈述该论文主题的时刻,此时需要注意与研究空白的呼应,即在摆出课题是什么的基础之上更近一层,简要分析这个课题是「如何填补了科研空白」的。例如本文采用的模型预测精度更高?或是考虑了某个影响因子(前人研究没有考虑但是该因子其实很重要)的作用?亦或是在不同的实验条件、实验地点得出了和其他科研论文不一样的结论?

  千万不要觉得这个关系显而易见嘛,为什么还要多写一句废话?殊不知这种 “进一步”的关联性分析往往是中国学生最喜欢忽略的,很多内容大家心里已经想到,唯独没有用英文去表述出来。

  这部分的内容并不是每一个学科领域或者所有期刊都有要求,但如果你的文章依照学科惯例要对这两方面提及的话,则可在Introduction的中简洁地做出概述。需要注意一定要提出主要的研究手段(是什么以及为什么选择它)和研究发现,不要过分展开更不需谈及细节,精炼地点到为止即可。

  最后在引言的结尾提出对之前科研问题的猜想以及你通过这项科研课题的研究想要达到的研究目的(Objectives)。研究目的可以依照文章的具体内容板块拆分成几个小点罗列出来。这种方式有点类似“节目预告”,给读者阅读后面的内容引路,一方面能够让读者明白后面内容的大致轮廓(Organization of this paper),另一方面也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继续循着你提供的线索和方向探究下去。

  正如上面的视频所陈述,在这里我们推荐理工科的论文写作中,把引言写作安排到「方法论(Methods)、结果(Results)和讨论(Discussion)部分完成之后,但是在结论(Conclusion)之前去开展写作」。这样的安排对于作者写作视角的搭建大有裨益,毕竟已经完成了文章的内容主体,相较于开始就写Introduction的做法,也更能精准呈现文章的信息。

  引言部分不要摆太多的细节和具体数据,尤其是关于论文研究结果的具体数据。关于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只需要概述性地在引言部分点到为止即可,接下来的章节会给它们更多的空间去展开更具体的内容。如果说引言部分所有论据和陈述都罗列太多细节性的内容,会让句子显得非常臃肿,导致干扰信息过多让读者抓不住重点。

  好啦,关于“引言Introduction部分”我们就学到这里,后期如果还有整理归纳会继续补充在后面,希望对大家的学术写作有所帮助

  引言(Introduction)可长可短,结构,布局也相对灵活,写作策略、技巧也十分多样,一篇好的引言需要反复的打磨和修改。这里给低年级的研究生(化学、材料背景)介绍一种写引言的方法。一般而言,引言的基本逻辑是摘要的前三点(论文摘要怎么写? - 知乎):研究背景,问题,文章主旨。对于新手而言,比较安全的写作策略是把每一点展开成一段。

  下面以一篇文章(Syringe-injectable electronics,Jia Liu et al., Nat. Nanotechnol. 10, 629–636 (2015))为例介绍这种写法 (为了使界面清晰简洁,引文省略了参考文献)。这篇文章的研究对象是植入式电子器件,具体是研发了一种可以通过注射器注射植入的柔性电子器件,解决了植入式电子器件的定点植入问题。

  第一段交代研究背景。这一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界定研究领域——柔性电子器件,顺便介绍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意义;(2)一句话概述研究领域的发展现况——柔性电子器件的多样态及广泛应用;(3)引出本文研究对象——三维可植入柔性电子器件。这三个层次是递进关系,逐渐聚焦到本文的研究对象。

  第二段综述研究进展,指出存在的问题。陈述逻辑是由已知到未知,即“现在已经实现了A,但是还不能实现B/但是A还存在局限”。首句承接上文,综述研究进展,接着以However为标志,展开对问题的讨论,为后文陈述研究工作作铺垫,这是本段的重点。作者还特别交代了在这个问题上的前期工作,目的是(1)突出问题——尽管我们已经做了许多前期工作,这个问题仍然没有解决;(2)突出自己工作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我们已经在这个问题上深耕多年;(3)区别前期工作(下一段详述)。

  第三段概述本文内容,申明论文重点和亮点。这一段也可以分成三层:(1)第一层通常以Here, we show/report/present的固定句式开头,概述本文的研究工作,侧重对思路,策略及方法的讨论,不涉及具体的实验细节。(2)交代本文与(自己的或者是别人的)前期工作的区别——与前期工作相比,本文在哪些方面取得了突破。如果省去不写,第一审稿人有可能认为作者故意隐瞒前期工作以突出本文的创新性(审稿人是会去查相关文献的);第二让本文的工作显得孤立,没有多少积累,底气不足。所以,与其在cover letter里回应审稿人“你们/别人以前都做过了”的质疑,不如一开始就主动交代,划清界限,而且在文字上也有更多处理的空间(也需要更多的文字技巧);(3)明确指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创新性。这里有一个写作技巧值得借鉴:以分点列举的方式陈述工作亮点,编辑/审稿人/读者可以一目了然 (注意:文中的数字序号要加括号,否则会被认为是数学意义上的数字)。

  • 引言部分宁短勿长。刚开始写论文的同学最好把引言部分写得简洁精练(如上面介绍的三段式写法)。比如这篇论文(Science, 2016, 353, 1413)只用一段话就能把问题说的很清楚。如果没有多少写作经验很难驾驭长篇大论,极容易在写作过程中攀生枝节,造成逻辑主线模糊,同时影响阅读体验。引言部分最关键的是要保证逻辑线条的清晰。另外关于语言,引言部分多用长句,即以复合句,从句,现在分词做状语及独立主格结构为主。一句话只说一件事,忌构筑复杂的长难句,添加不必要的修饰成分(如插入语、同位语等)(这点和雅思写作的要求是相悖的),表意清晰最重要。

  • 研究背景不要过度引申。研究背景只需要写与本文紧密相关的内容,不要过度引申。比如,写一个用石墨烯作超级电容器的工作既不需要从碳的同素异形体写起,也不需要向读者科普什么叫超级电容器。再如,写一个纤维状太阳能电池的工作不需要牵扯到能源问题。如:

  • 切入主题要自然,不要生搬硬套,拐弯抹角。试比较下面两篇引言的开头部分:

  作者想从仿生学的角度切入,但是划线部分迟迟不进入主题,并且用了很多专业名词,删除划线部分,引言的逻辑反而更清晰。下面这篇引言同样从生物角度切入,但是从第二句开始句句点题,逻辑清晰,可以顺利实现由自然结构到人工设计的叙事逻辑。

  • 研究进展只概括陈述和自己研究紧密相关的内容,不要写成文献综述,也不要指名道姓地陈述别人的工作,文章应该着眼于解决一类问题才能吸引广泛的读者群,这样写会让文章针对性太强 (too specific),如

  • 准确引用参考文献。要重视参考文献的引用,不要随意引用,不要过量引用,也不要缺引和漏引。参考文献一般引用高水平,有代表性的学术文献,引用原始文献,引用最新发表的重要文献,少引或者不引综述性的文章,特别是避免引用很长的综述(因为读者不会去看),不要在不相关的地方自引。

  引言的组织结构有很多种,这里只介绍了其中一种写法,其逻辑比较简单直接,适用于大多数情况。平时多研究一些高水平论文的引言写法会对自己的论文写作有帮助,而要做到写出高屋建瓴的引言非计日程功,需要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长期积累和思考。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研之成理”(rationalscience),欢迎大家关注!

  Introduction对于一篇SCI 论文的重要性定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这样说,一篇没有introduction的论文就像一份实验报告。相信每个做科研的人在写SCI论文的都有这样的感觉:introduction在论文里是最难写,最耗费时间的部分。这里,就introduction 部分我们尝试着解读一些比较经典的文章,给出我们的一些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也欢迎更多经验丰富的前辈不吝指正。

  对于一篇文章的introduction,有几个基本的要求:1. 简洁明了,2. 逻辑性强,3. 层层递进,这三点需要紧密结合。可以说一篇好的introduction要求每一句话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一句与中心无关的话,即所谓的多一分则腻,少一分则缺。

  1. 工作的创新点是什么?这是一个introduction重中之重的部分。只有确定了这点,才可以着手准备写。可以说这也是决定了文章档次的部分。

  2. Introduction的逻辑需要用一个大致的提纲来确定。大家不要小看这一步,因为打好提纲,再开始写作,可以极大减少写作的时间。

  建议大家每篇论文在写作之前都要仔细和导师谈论好这两点,再开始入手,这样可以节省很多前期写作和后期修改耗费的时间。

  1. 在阐明工作创新点的时候,要紧紧围绕过去研究的缺陷性来描述,清晰而完整地描述自己的解决思路。

  2. 在提出自己观点的时候,通常需要介绍到别人工作。而这里需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的工作。千万不要把抬高自己研究的价值建立在贬低别人的工作之上,这是SCI论文的写作中最忌讳的,也是最容易犯的错误。

  3. 要注意文章的论点不要太大太广,只需要抓住其中一个点来深入阐述即可。论述的面太广会让审稿人找不到重点,从而文章的重点就不够突出,每个问题的阐释也很难全面。事实上一个可以清楚地解决目前研究中任何一个问题的工作,就是一篇极好的SCI论文。

  Introduction首先提出本篇论文要论述的研究范畴:赝电容器。因为赝电容器是基于快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储能机理,因而表现出比双电层电容器高的能量密度和比电池高的功率密度。(指出研究范围)

  然后,回顾赝电容材料的发展史,指出这些材料存在的通病:导电率差的问题,同时也指出尽管目前各种方法已经被提出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一问题仍然存在,尤其是在电极超过一定厚度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了。目前的赝电容器功率密度仍然介于电池和双电层电容器之间。(说明研究背景,提出存在的一个问题)

  随后,介绍MXenes,并指出MXenes作为赝电容材料存在的优势。(确定研究目标,指出本研究目标的优势)

  而后,指出自己课题组前期在MXene作为赝电容材料的工作,并由此引出MXene在大扫速下的电容行为并未研究。(指出自己课题组的相关工作,并提出这些工作仍然存在问题或者局限性)

  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重点是MXene在大扫速下赝电容的局限性。本文发现MXene 薄膜电极可在10V s-1 的条件下,实现高的电容。而且通过在MXene水凝胶间原位插入H2SO4电解质,可显著提高MXene的电容。(提出本文研究的重点,采用的方法,得出结论)

  2. 研究背景: 有谁做过,怎么做的,我们之前做过哪些相关的研究,之前研究的局限性在哪里。

  introduction除了文字部分。另一个参考文献的运用也很重要。我主要从参考文献的角度来谈谈introduction部分的写法和参考文献的类别。往往这些参考文献的类别与引用逻辑也体现出了文章Introduction部分的脉络与逻辑。

  对于一篇文章而言,不管是在Introduction, Experimental还是Results&Discussion部分都会引用参考文献,但是相对而言,introduction部分是对课题背景以及研究意义的集中介绍,所以会比较密集地引用到一些参考文献。

  这里以一篇Chem. Mater为例,来看看从这篇文章的introduction里面我们都能淘到什么宝贝。

  Introduction的写法其实是典型的减法,也就是说从某个大的领域出发,慢慢地缩小,直到论文所要讨论的小空间。

  第二次减法:Due to high crustal abundance and nontoxicity, Fe-based OECs are appealing.这里就更进一步了,直接将范围缩小到了铁基催化剂。个人的习惯,对于那些跟我的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中,比较窄范围的参考文献,我会把它拷贝下来,放到PPT中,这样,以后找起来会比较方便。所以,第二次减法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其实已经非常有针对性了,通过阅读文献,你可以找到具体某个小领域的文献:比如Fe-based OECs。

  当然,对于一篇论文而言,除非是综述,否则还是也不可能宽泛地讨论一个领域,即便它已经很小了。所以,introduction部分一定会把一个领域变成一个点,这当然也是减法,不过在做减法之前,一般需要一个分解的过程,也就是说先得把矛盾/难点提出来,有了这些问题才会有具体的点。

  那么对于一个想要了解这个领域的人而言,这些罗列在对立统一中的文献其实是极好的文献,首先:有对立就有立场,所以这些参考文献的分类很明确;其次,有问题就会有出路,所以对立统一中凸显出来的矛盾就有研究价值。所以,你甚至不需要去仔细读参考文献就可以掌握到Fe-based OER催化剂的基本概况,而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这里已经给你缩小了范围,指明了具体方向。

  如果你已经对上面的基本矛盾有所了解,就想知道具体的一些东西,或者跟这个课题直接相关的一些参考文献,那么你需要的其实是更具体的参考文献,这里就真正到了一个点,比如:

  这里是直接引用了Friebel的一篇文章,讲到了采用XAS和DFT来研究Ni-Fe催化剂活性中心的问题。

  有些情况下,作者会给出来自己过去的研究,指明研究的动机以及具体到课题组的研究背景。这当然是让你了解作者的一种简捷方式了,如果你对作者的研究很感兴趣,可以很方便的找到跟这个课题相关的内容。比如说:

  今天到这。。。有空了再持续更,讲讲不同类型文章的Introduction的具体写法。

  一篇论文,最重要最highlight的部分就是introduction部分,因为它是读者在阅读论文最开始看到的部分(一般看摘要用来筛选文章)。那么要写好这个部分,重点在于:有一条清晰的逻辑线。(敲黑板!)

  那么怎么样梳理出一条逻辑线呢? 遵循以下几个步骤:1. 明确论文的中心立意。 很多人会说我,我这个文章有好多亮点啊,比如a,b,c。拿最近写的这个paper为例子,它的亮点在于: a. 提取两种时间上下文作为机器学习的着眼点。b. 用两种注意力机制去学习这两种时间上下文。 C. 用时间特性去做优化约束。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亮点一多,重点就不突出了。因此要经过筛选,选出我们的重心中的重心,就是时间上下文。因为我们可以看到,b是为了学习时间上下文而提出的,c是为了优化学习结果而提出的。那么种种迹象都指向了时间上下文。但又与a有着差别。a指的是如何选取,但中心的写作则更为复杂。2. 条条大路为中心。 之所以写这么浮夸的小标题,是因为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可能会写出n多条逻辑思路来。但是不要气馁,总会有一条适合你。不是说没被选择的那些逻辑思路就不对,而是它们不利于理解。比如我要说时间上下文这个概念,我要引入它,但是要基于社交媒体的流行度来说它。那么要怎么把三个概念生动形象的安排在逻辑线上呢?一开始,考虑那些最容易被读者理解的概念去写。但是你会说,这三个概念都还挺好理解的啊,那么所以才会有很多条路啊!排列组合一下,比如,a. 流行度是balabala,它在社交媒体中具有balabala。而这个特性是依托在时间上下文中的。 B. 在社交媒体中,流行度体现了balabala。而时间上下文对这个现象造成了影响,从而作用于流行度的趋势上。 以此类推,可以获得好多种写法。3. 大化小。 好了,我们有了大体逻辑思路之后,再来进行剖析:时间上下文是什么?流行度为什么有时间特性?时间特性为什么要用时间上下文来进行描述?为什么不可以是别的东西? 把大的逻辑思路仔细想来,就会细思恐极。这时候就要再进一步细化你的逻辑思路:在社交媒体中,流行度作为一个群智和集体偏好的指向标,预测它是十分重要的。而流行度,我们可以观察到,是随着时间变化的,比如季节性等。不仅如此,时间可能对它造成更深刻的影响,比如时间上下文,即曾经发生的事情,最近发生的事情,对现在的流行度都有参考价值,因此时间上下文对与流行度的预测,是有参考价值的。这样就顺利地过渡了下来,又说得明白了一些。4. 增加内容。 有了上面的主干(不会有人以为这样就写好了吧?!),我们可以开始往里面加东西了。比如可以增加论据。比如你提到了社交媒体上用户越来越多,数据量越来越大,这时候可以用数据: 据统计,facebook上,2015年每秒钟平均有多少用户在上传post(这种数据一查就有,不要问我)。再比如可以加应用领域,因为你提到了预测流行度很重要,那么它为什么重要呢: 因为社交媒体上的信息量呈现爆炸式增长,而流行度作为一个量化它的指向标,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可以应用在balabala领域。5. 别人的工作。上面所说的,都是指背景提要,是为了阐述清楚概念的同时,吸引住读者留下来继续看我的论文吧求求你了,并且还要为下文做基调上和知识上的铺垫(哇前面的部分好意义重大啊)。而接下来才是进入正题的部分。前人的工作其实是一个比较考验技巧的部分。因为既不能完全贬低,也不能全盘接受。这时候就有一个技巧:进行分类。 先把前人的工作进行分类,比如:分成时间趋势分析,时间特征引入,和时间模型改进。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每一类工作都用一句话概括,并用一句话点评。这一句话不要写成:显而易见,别人这样做,效果很差,或者很傻。要记住,你参考的论文,应当也是有含金量的,也是发表在国际会议上的,如果这么傻,效果这么差,就不会发表出来了!不要质疑审稿委员会们。 但是之所以我们能比它们更进一步,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出之后的路可以往哪里走。因此,在写的时候,可以说,那些预测总体趋势的工作,在预测特定个体或特定分类的流行度问题上,则缺乏了能力(用英语强行翻译的,所以很生硬)。或者说,那些把时间当做特征值输入的模型,尽管考虑了时间变量,但对于时间结构,即输入的先后顺序,以及先后顺序之间可能造成的影响却没办法考虑到。那么这时候,如果你的模型是基于第三类的工作作出的,我们就可以说,第三类模型是最近比较收到关注的方法,我们的工作也是基于此完成。如果是写综述,在这一个部分就要比较详细的分析优缺点了。6. 写这篇论文的原因(如果是综述) 综述接下来就可以讲自己这篇综述存在的原因了。一般是因为现在基于时间方面的总结,或者你预感即将迎来一个基于时间模型的预测时代即将到来,提前进行一下工作展望。(如果综述有需要的话,我再单独开一篇如何写综述)7. 想法来源:描述现象,深入本质。接下来介绍完别人的工作,我们要开始鼓吹自己的工作了。那么我们这个工作是受什么启发的呢?一般是我们观察到了某一个现象(就算不是先观察现象,也要假装你是受到什么现象的启发),这个现象引发了我们深思(记住,要深思,深入深入再深入)。比如:我们观察到流行度的趋势并不是随着时间单纯的呈现递增递减,而且选取其他流行度预测新的流行度的参数设置也不是单纯的按照时间远近就能直接预测的,因此我们想到,流行度受到人类的行为规律所影响,人类的行为又是有长短期的。这就让我们想到在不同尺度下去选取时间上下文,来进行预测。 这样就顺利过渡到我们想要讲的时间上下文了。8. 具体工作框架。如果是一个讲述方法的论文,那一般不可避免地会有框架。比如机器学习的框架之类的。当然,在这种顶会的框架introduction中,不需要很具体的讲到这个框架本身的结构,而是要讲我们改进的结构亮点(当然,用到的原框架还是要在后文中提到的,只是不在这里提到而已)。就比如讲一个机器学习的框架,那么这个框架里我们改进了什么地方。当然,不能这么直白地说,而要与上面第7点有机结合。比如:我们经过统计发现,时间上下文会以balabala的模式对流行度进行影响,那么为了更真实地刻画这种影响规律,我们在机器学习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时间上下文作为影响因素,进行特征提取。更进一步地,为了学习特征,我们引入了注意力机制,来更好地模仿用户行为。balalbala。这样写,就能比较顺畅而不生硬地顺接第7点了。记住,所有的这些都要有机地结合,不要有那种让读者觉得你这一点这一点很分散的感觉,要在逻辑上能够比较顺畅顺利地平滑过渡下来。9. 我们的贡献。在讲贡献的时候,尽量把最突出的特点放在前面。一般最好是2-3个贡献,别太多也别只有一个,要么显得自己很嚣张,要么显得太单薄。在这一部分,要对自己的创新点有个升华(敲黑板!!)。这就需要首先对自己的工作有个全面的认识,也需要对别人的工作有个较全面的工作,才能知道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在哪里;其次要能说敢说能bb。每一个贡献最好都是比较统一的结构。比如:第一,选取了时间上下文作为流行度预测的参考,更加仿真真实的流行度所处环境。第二,提出了注意力机制作为学习时间上下文的方法,更好地捕捉时间上的影响。第三,设计了时间上下文约束反馈,更能增量式地预测未来流行度的动态变化。有点类似于语文里的排比句式。10. 接下来的部分安排。这个就是对接下去的章节做个概括。不要把每个章只是做简单的一句话概述,还要将每一章讲的内容能够上下连贯地串联起来。比如: 第二章讲前人的工作,第三章讲一些论文中会涉及的概念,紧接着在第四章中我们会写这篇论文的灵感来源和具体的实现框架。第五章里我们会阐述我们一步步的实验是如何完成的,第六章对全文作出总结,并展望未来。一般提出新方法的文章,大约是这么个行文框架。

  所以~文章的开头至关重要这关乎到你是否能吸引读者并建立权威感你在开头的时候就应该介绍文章(交代背景),突出重点并引导读者进一步阅读理解

  一开始就要让读者知道论文的主题是什么然而论文的主题并不能凭空构建想要让读者理解你你需要交代文章背景这样你更方便你阐述你的论题例如在一篇关于第一修正案保障言论自由的文章中背景可能是关于言论权的特定法律理论关于修改书写的历史信息可能是当代关于国旗焚烧的争议或者可能是文本本身提出的问题要点是在建立论文的背景时不断缩小你的论题的范围这有助于你进一步提纯论题越来越集中在论点上你的主题越集中,你的论述也将越集中这有利于你进行下一步写作

  除了介绍你的论题外你在文章开头还需要让读者知道你的论文主要解决什么问题既然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是带着问题的那写作的时候,也别忘了带着问题用你的文章自问自答或者做一个论述结合两者也行:

  不要想着在开头就能说服读者(不然你也不用写这么长一篇论文论述观点了)在你的开头要做到的是你必须指明你论文的方向你必须按照这个来完成论文无论你是通过提出问题还是进行论述或者结合两者你都要做到让读者知道你在写什么,为什么以及为什么他们需要继续阅读

  定位读者搞清楚你面向的读者是谁这点有多重要不用多说吧?你的文章就是为了说服“他们”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在必要时你需要提供相关信息和解释提供相关信息来指导读者就像回答记者关于who, what, where, when, how, why之类的问题这意味着你可能需要对文章的一些内容做一些简单概述或者摘要有些比较简短的可以直接引用比如有些众所周知的常识~

  .不过嘛~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要写文献综述,要在文后列出文献来源更全面的总结参考来源方便读者阅读

  开头有多长和文章的长度和难度成正比。如果你的论文不超过5页,你的开头一两段就够啦~开头要交代的事情有一定的写作顺序吗?(介绍文章(交代背景),突出重点,并引导读者进一步阅读理解)然并卵,开头并没有固定的写作顺序只要符合逻辑,把事情说清楚即可但是有技巧比方说,你可以将“为什么”——也就是你的文章将解决什么问题——放在一开头或者结尾。用作引入后文。可以将论题与背景交织来写,也可以先写背景接着引入论题。怎么来,随你想怎么写

  那到底什么是一个好的开头?你可以从具体的事实和信息,论题引文,问题,轶事或图像开始。但无论你选择怎么开始你都要围绕这你的论题但尽量避免这两种开头:

  2、漏斗型的开始从广泛和一般的东西开始并以“漏斗”的方式向下到论题如果你的论文是关于公立学校中国家强制祈祷的争论,那么不要首先概括一下宗教;直接从你的论题开始其实“开门见山”真的是一个非常简单有效的方法

  在你打完草稿后最好看看它是否清晰明确的表达了你的观点并集中再集中,缩小再缩小用放大镜将光线焦点集中就可以点起火焰你也要做到把焦点集中在一点不断的修改再修改

  我们是EasyGPA,专注于海外本硕课业辅导,对英文写作辅导可是很在行的~,公众号内有超多英文写作干货和海外学习生活技能~欢迎持续关注~[比心.jpg]

  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你不应盲目地在这些“正文”部分上耗费过多精力(包括“引言”、“材料和方法”、“结果”、“讨论”),你应提前决定自己的目标期刊,并大致拟出论文的“标题”和“摘要”。如果你已经做完了这三件事,那么对于你而言,撰写研究论文的“正文”部分将十分简单。

  你论文的引言部分必须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并直接向其阐明论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如果可能的话,尽量用两到三段文字完成引言部分(最好采用三段的形式)。此外,引言部分尽量不要写成文献综述。你没有必要在此引用你在本研究范围内所搜集到的所有论文。你必须清楚,在论文的引言部分,你可以引用两到三篇或者四篇高质量的最新综述文章。冗长的引文列表会让读者感到索然无味。在引言中交代研究背景,并根据你的论文所研究的问题提炼出研究现状,不要事无巨细地罗列与主题有关的各种已知内容。

  你可以用一句简洁明了并能引导读者直奔主题的句子作为引言的开篇,从而以这种方式将引言安排到论文之中,例如:“在x领域,y反应问题是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将你所提出问题的最重要细节纳入引言部分,向读者提供这方面所存在争议的概述,以及迄今为止用于解决该问题所用到的最佳证据。最后提出一个含义明确的研究性问题,接着交代你将如何在论文中回答这个问题,从而结束引言部分。

  以下是写作引言的方法,设法为你的下一篇学术论文撰写只包含三段文字的引言:

  浏览一些你感兴趣的最新论文,这些论文的撰写水平必须符合你的预期,其内容在你的研究范围之内。看看它们的结构是否符合上述模式(我敢说它们一定符合!)。大多数能够产生预期效果的高质量论文的引言往往以一个非常简短的一段文字作为结尾,例如:“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本研究旨在…)”或者“We show that ….(本文表明…)”。只有如此,你的引言才能完美收尾,使读者产生继续阅读的冲动,吸引他们阅读“材料和方法”部分,对你的文章保持兴趣。

  记住:用一个简短明了的句子开启引言部分,这句话必须能够交代背景并引出一段用于“提出研究问题”的内容。接下来,在引言第二段话中为读者提供“研究现状”。该问题得到解决前都完成了哪些工作,同时向读者阐述你的这篇论文的先进之处(新的数据,新的思路,新的观点)。

  看看你怎样才能利用好这种基本的三段式引言结构吧。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我发现这种结构是非常有用的模板。请遵守有效写作的各类原则,在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尽量使用主动语态,避免使用被动语态:像“we did something”这样的句子比“something was done” 这样的表达更具可读性,也更为亲切。我们将在后续文章中继续讨论写作风格的问题。

  背景描述应该大开口,然后像一个漏斗一样把关注范围聚焦到自己的研究切入点;

  目的是引起读者/编辑/审稿人的兴趣。“从来没被研究过”并不是一个好的深入研究的理由。

  不要为了写背景而写背景,而应该高效地提供信息,帮助读者理解研究需求(need)和重要性(importance),尤其是研究的重要性。

  研究现状的描述用来承接背景介绍。如果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研究需要用一两段文字来描述细节,应该先在introduction里面提供一个简单的思路,然后另起一节,取名为state of the art,再行仔细介绍。

  一种比较简洁的描述研究需求(need)的方式是,用一句包含需求和工作(task)的话。这句话首先包含目标(objective),然后是为了达到目标所进行的操作(action undertaken)。比如:

  讲起写论文,你是不是感觉头晕晕的?其实榜样君之前就推出过关于写论文的系列,你看过了吗?

  一般这个situation statement是平凡的,或者一个大家都普遍认可的大道理或者现象。这个点在于,你说的这个话,是感觉很正确的话——“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的话。这样才能让老师和读者产生共鸣,给出hook,引人上钩,忍不住看。后面会有例子的。

  这个就是situation的引申。这个情景,有没有什么东西让它变得更困难,更复杂?

  这个问题就是你需要回答的essay question了,也就是你在这篇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有时候,你在想这个question的时候,就会跳回前部分的problem,然后再做调整。

  榜样君之前推出过关于审题的文章,有需要的可以点击文章标题查看《科普|写论文和审题的Instructional word,教你读懂教授潜台词》

  当然,上面的不是这么分段的,只是榜样君为了你们看得更方便,把这段introduction分成了四段。

  丑话说在前头,今天我们的主题不是金庸古龙谁才是千秋英才,各家粉丝不要掐。今天我们就讨论一下,武侠小说最大的套路是什么?为了不暴露我对武侠小说的真实感情,我就简单地列举几个:1. 有个乞丐打扮丑陋,浑身恶臭,偏偏多管闲事,那么他一定是个绝世高手;2. 一个胡子拉碴的大叔,在酒馆里喝的酩酊大醉,闹起事来,那么他一定是个绝世高手;3. 小时学武死不开窍、永远被人打的,那么长大成人,他一定是个绝世高手;4. 如果有人遭遇人生挫折,往山上走,遇到一个隐士,那么隐士一定是个绝世高手,他的武功强度跟山的高度成正比;5. 出场设置华丽无比的,一定会遇上一个衣着平凡的,那么这个衣着平凡的一定是个绝世高手,并且三招之内就会让出场华丽的领便当。好了,我预感到再说下去会引来杀身之祸,就此打住。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些套路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绝世高手都很会装逼?绝世高手都很穷?emm…….要我说,绝世高手最擅长的不是武功,是在适当的时机出现,然后啪啪打脸。前文立了什么flag,他就打什么;出现的越晚,打得越震撼;打脸强度跟他的武功成正比,也跟他在最后演员表的位置正相关;在The End 出现之前依然屹立不倒的,一般就是续集最大的flag。敲黑板!!!这就是introduction的最大的套路啊!!同学们!Introduction 的文献调研就是立起一个flag,啪啪打倒;再立起一个,再啪啪打倒,直到终极大boss——你的研究闪亮登场过程。

  相信经过我的讲解,大家对华山论剑(划掉)引言的写法又有了新的认识。我们来总结一下Intro的写作要点:首先,写之前一定要明确论文的创新点是什么?研究填补的是什么空白?这个创新点就是The End之前还屹立不倒的大boss。第二,每当描述一个或一组文献的时候,都要问自己一句话:“这个文献的脸,我的研究能打吗?”这样做会极有效的帮助你1.剔除无关的文献研究2. 将文献论述有逻辑的联系起来第三,确定每一个创新点都有针对的flag,决不能浪费一颗子弹。在写自己的论文内容的时候,要有的放矢的针对前文提到的弱点描述。这样做的好处是1. 显得文献调研充分2. 整个intro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所以,intro最大的套路就是:立一个flag,然后打倒。Intro里的每一句话,要么是在立flag, 要么就是在打倒前一个flag。相信我,这样写,你的intro绝不会成为扩展板参考文献列表。

  SciEase我们的口号是:轻松愉快地写好英文论文!本公号文章均为原创,转载须联系授权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欢迎关注微博、知乎:Sci哥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backstreetrd52ERws4rRJb9x2k(二维码自动识别)

  例如:实验场所、实验时间、主试、实验室亮度、温度、噪音、实验材料(图片熟悉度、颜色)

  (1)等组法:根据额外变量进行前测分组,各组之间平均数和标准差两方面相等为分组原则

  (2)配对分组:根据前测成绩将相同分数的两个被试匹配成对,然后随机指派到实验组和控制组

  抵消法与效果平衡法的区别:抵消法用于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效果平衡法用于被试只接受一次测量的设计

  ①研究者已经知道某种无关变量能在实验过程中产生作用,但不适合使用上述的具体控制办法

  A、被试的自身控制:是指用同一组被试,经受K次(K≥2)不同的实验处理,比较K次测验分数的差异时,控制前面实验处理对后面实验处理的影响

  这一设计的条件是:前一次处理或测查对后一次处理或测查无累积效应(或练习效应)(如记忆测验、品尝测验)

  a、运用循环法,抵消顺序效应与练习效应(一半被试处理顺序为AB,另一半被试的处理顺序为BA)(可能的顺序K!)

  研究者或主试本身也是无关变量,能够对实验的结果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对人类被试。

  B、多主试控制:数名主试进行同一实验研究,控制主试念头或期待产生的影响。实施步骤:①采用平衡的控制手段,使每一位主试都从各实验组、控制组收集相同数目被试的实验数据。②分析实验数据时,应先分析主试效应。先单独分析每一位主试采集实验的数据,并进行比较,如果无差异,则可以将数据全部合并。

  C、电脑主试:由电脑呈现实验程序,说明刺激变量,记录被试的反应,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这就彻底消除了任何与主试有关的种种无关变量

  引言部分的撰写是为了让读者(即使是外行)对你研究的东西感兴趣!它非常考验作者的思维逻辑,引言部分需要解答两个核心问题:

  1.研究空白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填补这个研究空白?(更加接地气地表达就是, 你瞧,这东西是个香饽饽啊!巧了,别人没研究过)

  2.你的研究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你的研究问题可以填补这个研究空白?(更加接地气地表达就是,简单给别人描述下老子是怎么干的,结果是多么振奋人心)

  在我们交通领域的论文写作中,建议把引言写作安排到文献综述、模型方法、结果展示、讨论之后。这样的安排对于作者写作视角的搭建大有裨益,毕竟已经完成了文章的内容主体,相较于开始就写Introduction的做法,也更能精准呈现文章的信息。

  Introduction的行文框架可以理解为一个“漏斗结构”,也是一个从较宽泛的学术领域逐渐缩小到你的研究目标的过程

  引言部分的第一段需要给出研究领域的大背景及其重要性所在。这个大背景勾勒出该领域科研成果从古至今的一个走向或者趋势,为接下来本论文课题的发展生长提供温床。这部分内容的展开一定要引用该领域前人、大牛的经典文献或者奠基性著作,体现你对于该学科的一个总体把握是全面且客观的。

  摆出该研究领域的一个概况之后,就要顺理成章地指出哪些是我们还未涉及的领域(或是没有研究透彻的问题)。当然这样的问题有千千万万,此处不能全部罗列,必要要对应着你的论文课题来谈。直白地说,就是你论文课题研究的什么,此处就针对性地写对应的不足。

  既然研究空白已近在眼前,那么对应的研究课题便要紧随其后。接下来就是你理直气壮陈述该论文主题的时刻,并简要介绍下具体的做法已经结果如何。一定记得吹嘘下结果。

  对于交通科技论文,作者一般需要在引言的末尾处,写明接下来撰写论文的章节逻辑结构。这个可能和其它科技论文有所区别。

  此处,举一个典型的introduction写法。(例子有点长,读者仅仅从框架思维来把握就好)

  在知道写作框架之后,我们需要在平时阅读中整理每个小点写作的常用句型,通常这是需要细心和积累的。在abstract的写作中我抛砖引玉,摘录整理了一些常用的句型,供诸君参考!

  这一部分一般放在最后点题下,但也可以省略,夹杂在前文中叙述,类似于第3部分的作用。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交通科研Lab,更多资料和推送请扫码关注!

  俗话说:“优秀的Introduction对于一篇英文论文而言如同是一张名片”,那么,写好Introduction有哪些技巧及注意事项呢?

  首先,论文Introduction一般用于概括论文的背景和现状、具体的议题以及其研究该议题的意义和影响。我们通常会引用某种相关的现象或情况来开始我们Introduction,看似没有字数限制,然而言简意赅、清晰明了、一阵见血的Introduction往往更能突显议题,进而引起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和产生共鸣。并且我们会发现大部分的Introduction最后居多以一个问句来结尾,以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其次,在Introduction之后即为列举论文的关键词,在构思Introduction之前可以先结合议题初步确定相关的关键词,再把这些关键词串联起来,则可一定程度上为Introduction提供更多的灵感和简化其编写。

  再者,准确、地道、流畅的英语是保证论文Introduction的先决条件。

  最后,在完结论文之际,再回过头来推敲和完善论文Introduction。

  对于没有英语论文翻译或者写作经验的人,可以前往语翼寻找专业人士的帮助~语翼针对科研论文、毕业论文、期刊、研究报告等,推出的专业学术翻译服务,帮你顺利发表论文。

  我觉得首先要对你的工作已经相关的文献报道有非常熟悉的了解,知道目前相关工作做到哪一步了,还存在哪些不足(这个弥补不足的过程也是你文章的创新点。)

  第二部分:一般介绍相关工作进展,类似于一个小小的文献综述,但是要说明别人的工作进展到哪一步了,还存在什么不足。

  以上回答都阐述了很多关于introduction的写作技巧,我来提供一个不同的思路——感性理解。抛开以后的模板和套路,可以这么理解introduction。

  先举个我身边的例子:好比你现在毕业了,但是你却要去听在学校时导师的讲座。那么你告诉我这件事情之后我会疑问:啊?你不是都毕业了吗(背景background),为什么还要去听?(原因、必要性)去听了有什么好处(意义、重要性)?那你怎么去听,作为学生吗还是社会人士?(方法)这是个什么讲座呀?(主要内容)

  其实“你要去听讲座”这件事情和“你研究了某个学术问题”这个件事情本质上是一样的就是你主动做了某件事;而我的这一系列疑问同样也恰恰就是读者在面对你的论文正文的时候会产生的疑问,也就是以上回答中说的:研究原因?有什么必要/意义/重要性?你如何来研究它?那你到底是怎么研究它的呢?或者你还有什么特别需要说明的、嘱咐的。

  所以从感性上来理解,introduction部分就是给一个啥都不明白的人解释清楚,为啥你要做这件事情的过程。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内容
推荐文章
如何用 EndNote 编辑适合投稿杂志的参考文献格式
如何用 EndNote 编
如何进行医学论文发表与写作
如何进行医学论文
如何获取制作高质量SCI论文图片?
如何获取制作高质
虚拟现实、云技术、人工智能,未来教育有啥不一样?
虚拟现实、云技术
代写论文被发现 竟因毕业论文“高大上”
代写论文被发现 竟
如何使用Endnote X7进行文献管理?
如何使用Endnote
SCI医学论文写作及投稿技巧汇总
SCI医学论文写作及
“你的论文充斥着垃圾”:英文科研论文写作逆袭之路
“你的论文充斥着
赞助商链接
热门文章
  • 毕业论文正文内容和文献综述内容差不多
  • 翟天临事件调查组怎么回事?翟天临论文
  • 文献综述3000字范文
  • 本科论文查重文献综述需不需要查?怎么
  • 文献回顾和文献综述有什么区别?文献回
  • 【求助】写的综述基本上是翻译的一篇英
  • 个人能力综述怎么写
  •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
  • 给大家推荐几个非常优秀的科研学术类公
  • 医术专长的综述怎么写
  • 论文中的文献综述可以直接引用别人的吗
  • 毕业论文中的文献综述要查重吗?
  • 最新文章
  • 文献综述写作思路及归纳方法
  • 法如和方路内的容写思计课题设撰何
  • 综述的写作[方案]
  • 怎么写好一篇综述文章
  • 学术论文写作的思路与方法(3)篇
  • 综述写作PPT课件
  • 如何利用文献资料撰写医学综述
  • “春天送你一首诗”全国校园主会场综述
  • 中国外宣媒体与外国媒体对中国雾霾问题
  •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智能制造与汽车学
  • 综述类论文写作:如何寻找代表性文献?
  • 河北省文旅厅开展长城主题歌曲征集创作
  •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