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机会参加学术会议了,却不知道如何做准备?要写会议综述了,却不知道如何下笔?文献综述和会议综述的区别还搞不清楚?别担心,小研带你解锁新技能!
文献综述的材料来源相对比较单一,而会议综述的材料来源则比较广泛,其中可分为三大类:(1)书面材料;(2)口头材料;(3)现场观察。充分利用各种来源的会议材料,是写好会议综述的基础。
书面材料,主要包括会议邀请书、议程安排、会议论文、发言稿、新闻统发稿、现场展示(展板、图书、资料、教具)等材料,这些是撰写会议综述的基本材料,可以用来反映会议的主要内容和过程。不少作者撰写会议综述,基本依靠上述材料,这些材料取用方便,在此基础上剪裁润色,就可以大致成篇。这里比较容易忽视的是现场展示材料,这些材料可能与会议内容不是直接有关,但往往包含了丰富的背景材料,能够从不同侧面揭示研究的过程和细节。如教师的备课笔记、学生的作业本、平时的会议记录、课题研究的资料积累等。
口头材料,主要包括大会发言、分组交流、个别访谈等。除了一些比较正规的学术活动或特别重要的会议,许多地区和学校的研讨活动大多没有准备大会发言的书面文稿,尤其是一些重要人物的发言,往往是临时安排,即兴发表。至于各种小组讨论,其内容只能靠现场记录。作为会议的采访者和报道者,除了收集、记录会议的主要内容,许多情况还需要靠现场访谈来补充,这也是写好会议综述、提高写作质量的重要一环。
现场观察,主要指一些学校的公开课观摩及各种形式的参观考察活动。各种有关教改的现场会、交流会、研讨会,会上的汇报内容是抽象的、平面的,现场的观摩则是具体的、生动的。书面的、口头的汇报材料结合现场观察的结果,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使得会议综述的内容更为丰富、生动和准确。
在上海一次关于有效教学课堂规范问题的研讨会上,一位大学教授提出,从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现状和发展看,课堂规范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课堂规范与课堂创新是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也是厚积与薄发的关系。没有课堂规范,就不可能有课堂创新。而另一位教育专家则表达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规范并不一定导致“有效”,就如泰勒制管理下的流水线,不与科学的反思结合,其行为只是机械操作。他指出,大量事实表明,我们现在是“规范”太多、条条框框太多,已经严重束缚了教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要大声疾呼:少一点“规范”,多一点“失范”。在其后的自由发言环节中,一位来自江苏的教研员表示,关于课堂规范的探讨实际上反映了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引领,要从民主社会的公民权利的角度来思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规范。在上午观摩课的课堂上,看到有的教师一味要求学生坐好、坐端正,无视一些举手要求发言的学生,而指定某些学生发言。那么,学习效果最好的状态,是坐端正的时候还是坐得舒服的时候?这也是对规范的一种认识。
上述发言观点鲜明、言之有物,虽然各人观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但思想的交锋更有利于启发人们的思考,也反映了会议研讨的真实状态和价值所在。这些即兴发言带有较强的随机性,一般很难在会议准备的书面材料中看到。因此,一个好的作者,应该注意和善于利用现场记录。
与文献综述相比,会议综述带有命题作文的性质,一般不能由作者自定研究主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收集有关材料。撰写文献综述,可以设定几个关键的主题词,随即上网搜索所需要的材料,而撰写会议综述就没有那么方便了。由于会议性质不同、材料来源多样、内容复杂多变,会议综述的主题和材料有时不易确定。因此,如何把握会议的主要内容和精神,从而确定思考和写作的主题是写好会议综述的关键。
一般来说,一些现实针对性或学术性较强的会议,如要推行某项教改措施,或讨论某个学术问题等,主题比较明确。但事实上,还有许多教改经验的交流会、研讨会,会议目的往往比较模糊,经验介绍比较笼统,研讨主题也就比较松散。往往需要作者来提炼内容、发掘亮点、确立主题。对于前一类质量较高的会议,主要是关注同一主题下的不同观点和论争,如下述“有效教学的课堂规范”的讨论。
关于有效教学问题的研讨交流活动,近年来各地办过不少,其中由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所、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上海普陀区教育局联合举办的“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系列研讨会值得关注。这项研讨活动自2006年举办以来,每年一届,每届一个主题。2006年:有效教学的基本要素;2007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2008年:促进课堂有效互动;2009年:三维目标的实施和评价;2010年:有效教学的课堂规范;2011年:有效教学的课堂分析与评价。这一系列活动对“有效教学”问题进行了持续而深入的研讨,达到了同类会议中的较高水平,也为撰写会议综述提供了高质量的素材。
有些地方和学校的经验交流会,发言和研讨的主题往往过于宏大而笼统。如“推进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加强校本教研,构建有效课堂”“创新进取,开创我校(区、市)基础教育新局面”等,发言者往往一般性地自我表扬多,而有针对性地讨论问题少。在这种情况下,会议综述的撰写者需要尽可能地发掘同类性质的有价值的材料,使之形成一定的主题。如首先要确定本次会议内容的主题词,或者说要明确所交流的“先进经验”的范畴,是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管理措施、教师专业发展,还是某种理念或政策等,再依据主题来发掘和组织材料。由于有些会议本身质量不高,内容比较松散,撰写者也只能尽力而为了。
有了一定的主题,就可以考虑文章的结构框架了。一般来说,根据会议的不同内容特点,可以把会议性质分为两种,一种是偏向于学术性的,一种是偏向于工作性的,因而构建文章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学术性的会议,可以按照有关研讨专题来构建框架。比较规范的学术性会议,一般都会按不同专题征集会议论文和准备会议发言。这样可以根据不同专题来归纳会议材料,划分综述的段落,如“课程改革”“教学策略”“教师发展”“政策研究”“研究方法”等。
工作性的会议,如各种经验交流会、现场会、座谈会等,一般按会议程序来整理材料、构建框架比较方便。如一般的程序大多是背景介绍、校长报告、教师发言、专家点评、领导讲话等。
当然还有许多会议的性质介乎于上述二者之间,特别是不少地区和学校精心准备的一些教学科研活动。如何写好这些会议的综述,如何写出质量和新意,还需要另辟蹊径。一种思路是,如果会议有比较明确的主题和比较丰富的材料,可以不按会议程序,而是按问题探讨的顺序来构思。以会议材料为主,补充即兴发言、点评质疑、听评课材料以及相关背景材料,构建一个问题探讨式的综述结构。再以“有效教学研讨会”的综述撰写为例:
上述写法打破了以往按会议发言程序安排材料的结构,而是根据教改进程和问题探讨的思路来组织材料、构建框架,避免了会议综述的一般化、公式化。这样可以比较灵活地处理有关素材,尤其是一些质量较高的发言,可以分成多次引用,安排在综述的不同段落之中。根据每次会议的主题和内容,文章结构还可调整变化。总体上是从背景到研究、从理念到实践、从成绩到不足、从现实到未来,围绕一个问题研究的过程来编排材料。这样写的好处是能够避免平铺直叙地罗列材料,更有效地反映某项教改研究的成果、过程和思考。当然新的写法也可能形成新的套路,这就需要作者根据情况不断调整思路和写法,以形成新的表述形式。
一般会议综述的开头要交代开会的背景和基本情况,这就是新闻的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缘由。这些基本事实虽然简单,但是往往会被一些作者所忽略,因而不能做到简洁而准确地表达。
一般来说,会议综述以议论说明性文字为主,不需要文学性的描写和抒情。考虑到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有时也可以用一些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但总体上还是尽可能通过平实的文字表达会议内容。
由于会议材料包含大量的发言记录稿,这些文字往往比较粗糙,思维逻辑也有问题,需要进一步整理修饰。即从大量素材文字中筛选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包括把一些冗长的带语病的过于口语化的文字,改写成比较简洁通畅的书面语。这里要注意的是,作者不仅要学会对素材做减法,也要学会做加法。所谓做减法,就是删繁就简、去粗取精。而做加法,就是要在原话中适当补充文字,起到贯通语句、连缀文字、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这些补充文字需要符合发言者的原意,不能随意改写。
一般来说,对于会议材料取舍或兼顾的基本原则是:关注重要人物,兼顾各方利益;突出重要内容,适当合并处理。对于出席会议的重要人物和主题发言,如著名专家、有关领导、先进单位和人物代表等,要重点关注,给予较多的篇幅反映。对于一般的会议交流和自由发言,可以根据情况取舍。
之所以要较多地反映重要人物的发言,是因为人物身份本身带有一定的权威性;即使是同样的观点,经由不同的人表述,其意义也是不一样的。至于提及次要的发言,主要为了体现综述的综合性、全面性。用较少的篇幅,让不同单位与会者的声音都得到反映,也兼顾了会议的主办者、支持者和参与者的各方利益。
作者:张肇丰,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研究员、《上海教育科研》常务副主编、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副理事长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