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倏忽过去了,虽有这么多披肝沥胆的努力,但我们还是遭遇了又一次失望。大众狂欢式的微信散文写作已经侵犯到纯文学创作地盘,甚至影响到某些作家的创作心态,作者们不愿去阅读古今中外名著,更不愿深入到生活中去苦熬苦炼,有点难度的作品越来越少人问津
在2015年度中国浩浩荡荡的散文作品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三位非专业作家的作品: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时,散文界的反应相对比较被动,刘亚洲的《精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全文9000字,作者从民族精神的角度,分析了中日近现代以来的两场大战: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的缘起、发生、走向和结局,得出的结论是:甲午战争的失败源于中国人的“精神”匍匐在地,所以境遇是“悲惨”乃至“非常悲惨”;而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民族统一战线的斗争中,“精神”上获得了新生,因而从“坚强”走向了“非常坚强”,直至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日本则恰恰相反,至上世纪40年代战败投降,民族精神遭到重创,“其完整性直到今天也无法恢复”。葛云松的《在北大法学院2015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是一篇讲演,但我仍一厢情愿地把它看作思想性随笔。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张中行先生总结其一生读书、写作、做学问的经验,曾精辟地一言以蔽之:“思想最重要”。葛云松的这篇演讲以故事开篇徐徐展开,构思精巧、气韵充沛,既吸引人又有说服力。《父亲是我最崇拜的人》,施一公作为跻身世界高科技行列的自然科学家,在他的专业领域大放夺目光彩。从这篇文字朴实无华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人格和精神是怎样慢慢地灌注到儿子的血脉之中的。
为什么今年最打动我心的是这3篇作品?它们能给专业作家什么启示呢?论文字、结构、美质等等技术层面上的因素,这些作品并没有那么“专业”、“地道”、“规范”、“漂亮”。但其优势在于,它们是作者旺盛的(或许可以说是全部的)生命储备之后,放开心闸、冲决而出的作品,此即曹丕所说的“文以气为主”。在我们今天的写作中,这种可贵的沛然之气是越来越稀薄了。人们似乎都活得格局越来越小,节奏却越加迅疾写作要快,发表要快,出名要快,挣钱要快,买车买房要快,升官晋级评职称要快这对纯文学的写作是一种很危险的伤害,它的痛点在于,写作已不再是个人最直抒胸臆的倾吐和对人类文明的积累,而变成了立刻就要变现的股票,变成了没有香味的假花,变成了没有蓝天、白云、阳光的雾霾世界。
当然,我绝不是说对于2015年中国纯文学的散文写作,就没有好作品了。就我看到的一小部分来说,就有一批值得尊敬的执著的散文家,还是在认真调动着他们的生命激情,写出了如下佳作:
一批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散文,经得起“记忆”这两个字的分量:在由臧小平、郑苏伊等编辑出版的《高唱战歌赴疆场臧克家抗战诗文选》中,一篇篇当年置身第一线的战地特写,呈现出烽火岁月中的真实与悲壮,极具认识价值和历史价值,值得重读。
贺捷生这些年来为我们讲述了不少红色战争故事,她的父亲贺龙、母亲蹇先任都是从战争的血雨腥风中冲杀而来的,是创建共和国的传奇英雄。各篇散文都写得气势如虹,对抗日先辈、尤其是自己参加了抗战的家族先人充满了敬仰之情;而在细节和情节的处理上则小心谨慎、下笔细微,惟恐失去了历史的真实与痛感。
徐刚的《辉煌苦难江河水》既有滚滚滔滔、大江大河之磅礴,又有少年时以小小竹筒抓泥鳅的浪漫,说的还是那个沉重的老话题:缺水的中国,被污染的中国河流。在作者急流一般的文字之上,有一颗焦灼的赤子之心。诗一样滚烫的句子加上学者的哲思与书卷气,是徐刚散文的一贯表达,助力他把这时不我待的呼号呈现得更加狷峻,更有感染力。
朱以撒的《洗手》从题目上看是如此的“白”,但越读下去越被吸引,受到感染。作者从“洗手”这个动作出发,写到了下乡插队时为抢饭而不顾及洗手、回城后写文章和写书法之前的虔诚净手,还写到了他为年迈的老母洗手、剪指甲等等细节,表达了对真情、对文化器物、对人类文明的尊敬与崇敬之心,让人越越肃然。
蒙古族散文家鲍尔吉原野的《四季》是一篇“沛然之气”与诗意双双充盈饱满的佳作。作者以他的才情和诗意句子,将大自然的春夏秋冬描摹得如诗如画,独到细致的感受、新颖奇特的比喻,显示出作者驾驭汉字的功力。
周晓枫的《布偶猫》写了一位名叫小怜的被男友殴打几致残废而又一再甘心受虐的女孩。这样的人物,在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中就有,当时我读得亦是震惊不已。周晓枫以她一贯华美的文字,独到惊艳的连串比喻,以及无可奈何的惋惜与解不开的惊讶,留给我们对此人类“魔症”般的关注与诘问。
三位学者型作家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读得我心醉神迷:南帆《草书的表情》从欣赏和写作草书入手,写出历代大书法家心灵与人格的同时,也表达了他自己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取向,使人读出了作者的文化积累、文化自觉与文化厚度。彭程的《在母语的屋檐下》以一连串漂亮的文字表达出对“母语”中国文字的眷恋与热爱,由此触发了他对“母语”现状的深思:一个失去母语的民族是悲哀的,一个忽视母语的民族是危险的,所以,“热爱母语,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职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陈平原的《语文之美和教育之责》从一位大学中文系教授的立场,谈到在当下教育越来越功利化的背景下,中华民族一向引为骄傲的“语文之美”越来越遭受忽视乃至歧视的现状,对此,作者给出的药方是:做学生的要读些无用之书,做先生的要讲出语文的美感,当然,这绝不仅仅限于教育界。
其他好作品,还有冯艺的《一个人的国际共运史》、叶梅的《公主海渡》、陈世旭的散文、李舫的《黑夜走廊》等。 (韩小蕙)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