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论文的写作方法,综述论文的 写作方法 1 2 综述的涵义 综述的特点 3 4 综述的类型 综述的写作步骤 5 综述的格式和写作方法 一.综述的涵义 综述:文献综述,是利用已发表的文献资料为 原始素材撰写的论文。即查阅了某一专题在一 段时期内的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经过分析研 究,选取有关的情报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做 出综合性描述的文章。 二.综述的特点 ◆ 综合性(“综”) 占有大量的素材,并进行归纳整理,综合分析,消化鉴别,而 使材料更加精炼、更加明确,更加层次分明,更有逻辑性,进 而把握本专题的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 “综”时要“纵横交错”: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 前课题的进展;从本单位、本地区、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 横的比较。 ◆ 评述性(“述”) 对所写专题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系统地论述,对作综述的内 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 内容构成一整体。 对某一专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与发 展前景,以作者自己的观点写成的严谨而系统的评论性、资料 性科技论文。 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无,则为手册或讲座) 作者的见解、观点和评述多少的差异 ◆ 先进性 综述不是撰写学科或某一专题的发展历史,而是要反映一定时 期内的研究工作进展情况,使读者尤其是从事该领域研究的读 者了解研究动态,并对读者的研究工作具有导向意义。 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信息和科研动态全 面、及时地传递给读者。 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综述:有事实,有观点。“有血有肉” 收集资料 亲自阅读 总结归纳 评论估价 由文献资料引出重要的结论 三.综述的类型 根据搜集到的原始文献资料数量、提炼加工程度(条理性、系统性和 逻辑性)、作者观点和评述的多少、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的大小: 综述 归纳性综述 (作者的见解、观点:很少) 普通性综述 (作者的观点、倾向性:明显) 对相关领域的读者具有一定参考 价值和指导意义。 评论性综述 (作者的见解、评述:多) 对读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并 对读者的研究工作具有导向意义 四.综述的写作步骤 (一)选题 选题的领域或专题:应是近年来进展较快、内容新颖、知识尚未普 及但研究报告积累较多的主题;或是研究结论不一致有争议的主题 ;或是新发现和新技术在我国有应用价值、为本专业科技人员所关 注的主题。 选题必须有所创新,且有实用价值。 选题与作者的关系:与作者从事的专业密切相关的主题(工作经验+ 发言权);与作者从事专业交叉的边缘学科的主题;作者即将进行 探索和研究的主题;与作者从事专业关系不大,但作者掌握了一定 的素材,又乐于探索的主题;(医学)科学情报工作者作为研究成 果的主题。 题目:具体、明确、简短精炼、醒目;题目范围大小适宜(题目 ←→充实题目的内容);题文相符。 (二)查阅文献 ◆ 科技文献的级次(根据文献中信息量的变化及其加工处理深度) 一次文献:原始文献,作者本人科研成果的理论探讨或生产经验的总结 的原始文章。(创造性) 二次文献:根据一次文献的外表和内容特征,用一定的方法将一次文献 经过加工整理、归纳、简化,最后压缩成具有报道性与检索性的文献。 如目录、题录、文摘、索引等,又称检索工具。(浓缩性) 三次文献:利用二次文献广泛地选用一次文献而编写出来的文献,如综 述、科学年度总结等。是在一次文献及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分析概括而得 到的成果,具有综合性。 从一次文献到二、三次文献,是一个由博到约、由分散到集中、由无组织到系统化的过程。 一次文献是检索的主要对象,二次文献是主要的检索工具,三次文献是二者综合的结果。 ◆ 科技文献的出版类型: 科技图书:阅读性图书(教科书、专著、全集、选集、论文集、科普 读物等)、参考工具书和检索工具书 科技期刊 科技报告 会议文献 专利文献 标准文献 学位论文 产品资料 技术档案 政府出版物 报纸、新闻稿 (科技 )综述 性 文论 ◆ 科技文献的检索方法: 直接查找法:直接查找原始文献并从中获得所需信息的方法。 (难以广、快、精、准) 间接查找法:常用方法,即通过检索工具查找文献信息。 顺查法:以课题研究的起始年代为起点,由远及近查找。 (漏检少,但工作量大) 倒查法:从最近期向早起查找。 (适用于新兴的研究课题;节约时间,但可能漏检) 抽查法:针对学科特点,抽出学科发展较快、文献发表较多的 年份,利用检索工具查找。节约时间,查获文献量大 ;前提:掌握学科发展的具体特点。 追溯查找法:利用文章末尾的参考文献追溯查找。 (最好用评述和专著追溯) 查找的文献可能较陈旧;漏检率高。 一般在检索工具缺乏,不要求查全的情况下采用 交替法:间接法和追溯法的结合。先利用检索工具查找一批有用的文献,再 根据此批文献追溯查找。 为撰写综述搜集文献时,应注意文献的新颖性。 最近一、二年的新内容;四五年前的资料一般不应过多列入。 70%应为3年内的文献 一般不宜将教科书作为参考文献 文献的齐全性与综述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深入性。 文献的原始性:不能以他人综述作为自己综述的素材←选题新颖 ◆ 科技文献的阅读: 查阅:边搜集、边阅读,根据阅读中的线索再跟踪搜集、阅读; 查到后首先浏览,然后再分类阅读。 阅读一次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步骤。 阅读:分通读、细读和精读,阅读即咀嚼、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阅读时必须领会文献的主要论点和论据; 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制作文献摘录卡,用自己的语言记下 阅读体会、启示和想法,摘录文献精髓(包括技术方法、重要数 据、主要结果和讨论要点),为撰写综述积累最佳的原始素材。 (三)加工整理 对阅读过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是撰写综述的必要准备过程。 按照综述的主题要求,对笔记和文摘卡片进行整理,分类编排,使之系 统化、条理化,力争做到论点鲜明,论据确切,阐述层次清晰而合乎逻 辑。按分类整理好的资料轮廓,再进行科学的分析。 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写出自己的观点和体会,即在客观资料中融进主 观资料。 (四)拟定撰写提纲 内容要点 先后顺序 重点阐述内容;省略或简述 何处融进自己的观点 推敲、修改 (五)撰写成文 依据提纲框架,逐个问题(内容)展开阐述,层次清晰,内容明确。 对于某些新知识领域、新技术,写作时刻追溯该主题的发展过程,适 当增加一些基础知识内容,以便读者理解。对于人所共识和知之甚多 的主题,应只写其新进展、新动向。 说理透彻,论必有据 深刻理解引用文献的内涵,忠于原著,以事实说话(必须直接阅读原 文,不能间接引用或根据某些文章的摘要而引用)。 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重点突出(不能成为浏览式的综述)。 反映作者本人的观点和倾向性。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加强汉语修饰:词不达意、晦涩拗口,必然阻碍科技知识的交流。 (六)修改定稿 初 稿 “创作热”冷却后 修改 定稿 五.综述的格式和写作方法 题目 作者 题目 作者 综 述 性 科 技 论 文 摘要 关键词 研 究 性 科 技 论 文 摘要 关键词 前言 前言 正文 参考文献 材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结论与讨论 正文 参考文献 主体 总结 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介绍与主题相关的详细资料、动态 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一)题目 具体、明确; 简短精炼、醒目; 题目范围大小适宜(题目←→充实题目的内容); 题文相符。 (二)摘要 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研究的主要内容,完成了哪些工作; 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字数一般不超过论文字数的5%,切忌内容不浓缩、不概括,文 字篇幅过长; 避免列举例证; 切忌照搬论文的小标题,或论文结论部分的文字; (三)关键词 能体现全文主要内容信息的术语或词汇 ; 标示文献的关键主题内容 3~5个 (四)前言(引言) 选题的目的、意义和作用; 概述主题的有关概念和定义; 简述所选主题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现状和争论焦点; 综述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前言:约200~300字 (五)主体: 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 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点及其理论依据,并反映作者的观点; 根据主体部分的内容分若干个小标题分述,小标题应简短、醒目; 主体部分应包括历史发展、现状分析和趋向预测三个方面的内容: 历史发展:按时间顺序简述该主题的来龙去脉、发展概况和及各阶段的研究水平; 现状评述:介绍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各派观点,包括作者本人的观点。着重 评述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还未解决、提出可能的解决途径。将归纳、整理的 科学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对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假说要详细介绍, 并引出论据;对有争议的问题要介绍各派观点,进行比较,指出问题的焦点,并提出 作者自己的看法;对陈旧、过时或已经被否定的观点可从简,对一般读者熟知的问题 只需提及即可。 趋向预测:通过纵横比较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发展 趋势,指明研究方向,指示研究的捷径。应客观、准确。 主体部分的写作方法: 纵式写法:“纵”是历史发展纵观。以时间先后顺序做纵向描述—— 脉络分明的动态描述(历史演变、现状、趋向预测)——已解决的问 题及取得的成果、存在问题、发展趋势。 不能孤立地按时序罗列事实,写成“大事记”、“编年体”。 纵式写法突出一个“创”字:某些专题时间跨度大、成果多,描述时 应详略得当、层次清晰。(详:创新性、突破性成果;略:一般性、 重复性的资料) 横式写法:“横”是国际国内横览。分地域描述和比较各家之言、各 种方法,辨析各成果的优劣利弊,找出差距。 纵横结合式写法:历史背景——纵式;现状——横式 资料全面、系统;阐述客观、公正,详略得当;分析透彻;层次分明;语言简练 (六)总结 对主题部分所阐述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重点评议,推荐阅读:HIV,提出结论 和建议,最好有作者自己的见解。 (七)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在综述性论文中重要性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