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的思路应该是设计一套方法,既能保证学生开口说话,也能避免犯错。如何做到这两点?严格控制学生输出的内容,让学生在大部分时候做简单模仿,只需做局部极小范围的发挥。例如,如果我想让学生说“I like fishing”,教师会先说“I like singing”,此时学生只需将singing替换成fishing即可。这就是Audio-lingual method,有时也被称为“军队教学法”(Armymethod),因为方法类似于军训。Audio-lingualism是《新概念英语》这本经典教材的方法论基础,其主要程序是操练(drill),具体步骤在《教师用书》里有非常详尽的解释,我也会另撰文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Audio-lingualism用其严谨的体系告诉英语学习者,语法分析并非必需,很多时候甚至是效率低下的方法,多说多练是提高英语水平的王道。这套方法解决了“说得出”和“说得对”的问题,但离“说得好”还有很远的距离。原因有二:一方面,高度控制、模式化的表达离真实生活还有很大距离,一个没打过仗的士兵在尽管在训练中可能表现出色,在实战中也未必能适应;另一方面,这套方法仍然以语法为线索,学生在说话时,注意力更多放在语法形式上,而非表达的内容。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尽管学生课上课下不断地说,一旦到了真实的场合又成了哑巴。学界在死磕语法的路上屡遭挫折后,开始转战“交际”领域,由此诞生了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CLT)。在《新概念英语》之后,以语法为主线的教材越来越少了,市面上的英语书开始变得花花绿绿,目录里的学习目标都添加了一个环节:功能(function),这正是CLT的理念。即使在传统公立学校,CLT也成为了硬性要求,我去过山东很多重点中学讲座,有时会听当地老师讲一堂课,老师上课全程不说汉语,不讲语法,只和学生做口语互动,课堂推进十分流畅,气氛也很热烈。当然,这种现象目前可能只存在于类似山东省这样教育比较先进的少数地区,但作为一种趋势,CLT一定是不断扩张的。
但这种方法一定是最好的吗?仍然回到刚才的山东公立学校案例,我当时统计了一下,40分钟的课堂,老师大概犯了3个语法错误,学生犯了12个语法错误,例如名词单复数,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等非常基础的东西。但这些错误并没有得到纠正,学生说得好与不好都不会得到反馈。这样的课堂看似华丽,但最终和大部分英语课并无区别:只有最优秀的学生能跟上老师并有所收获,大部分学生成为了陪读者。既然学生犯了很多错误,老师为什么不纠正,并花一点时间讲讲语法呢?我在课下与老师交流时,他们说并非不愿意讲,而是教学大纲规定不能讲,他们也很无奈。剑桥大学Dr. Linda Fisher也提到了中国义务教育标准大纲里存在的这个问题。Fisher指出,我们在CLT的路上走得太远了,事实证明这是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