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心脏显像 此包括心肌显像,心脏大血管血池显像(静态)及核素心血管动态显像。
1.心肌显像 目前可分两类。
(1)心肌“冷区显像”,正常心肌细胞对某些碱性离子(如43钾、131铯,201铊等)有选择性摄取功能,从而可获得正常心肌的放射图像,其显像密度不仅与心肌血流灌注量成正比、亦与心肌细胞的功能状态有关。当局部心肌血流受损,心肌细胞坏死或瘢痕组织形成,即显示局部放射稀疏或缺损。
(2)心肌“热区”显像 新鲜梗死的心肌组织对某些放射核素标记化合物(如99m锝-焦磷酸盐)有选择性蓄积作用,可显示出放射性浓集影,而周围正常的心肌不显影。
2.心脏血池显像 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某种蛋白或红细胞注射入静脉后,短期内不透出血管壁,均匀混合循环于心脏和大血管池内,通过扫描或r照像可显示心腔和大血管腔的形态,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本法可作为心腔及血管病变的初步诊断方法。
3.核素心血管动态显像 应用短半衰期的核素,作快速“弹丸式”静脉注射。当核素通过心肺及大血管时,利用闪烁照像机和显象记录装置,进行快速连续摄影,从而获得核素在不同时相通过心腔各房、室及肺部大血管的动态显像。采用电子计算机,分析一系列图像,可以了解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了解中心循环各段经过的时间,及显示胸腔大血管的解剖结构等,以对某些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脏病作出初步诊断。
九、心导管检查和选择性心血管造影
右或左心导管检查,通过测定各心腔和大血管内的压力,血氧分析或指示剂稀释曲线测定,以及观察导管是否被推送进入异常途径,对诊断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和心瓣膜病以及估计病变程度都有帮助。通过心导管进行心血管造影和电影记录式心血管造影,可进一步了解心脏和大血管的病变情况和功能变化。左心室造影可观察有无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及了解左心室功能。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可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和部位,为决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应用带电极的导管可进行希氏束电图的描记。希氏束电图对传导阻滞的定位,阐明心律失常的机制,鉴别室性早搏与室上性早搏伴差异性传导等有很大帮助。应用带微音器的心导管可记录心内心音图,用以判定心音发生的部位。带气囊的漂浮导管可用以监测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带热敏电阻的导管可用以直接测定心排出量。通过心导管进行心内膜心肌活检,对临床上难以确诊的心肌病变者可提供诊断线索。
十、动态心电图
采用特殊仪器对病人进行24小时心电图连续监测,可提高在单次心电图记录时未能发现的ST段变化和心律失常的检出,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很价值。
十一、心向量图
是整个心动周期每个瞬间的综合心向量的顶点的轨迹组成的空间向量环在3个垂直交义的平面(额面、侧面与横面)上的投影。心向量图对心电图各种图形的理解有一定帮助,对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和心肌梗塞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十二、其他检查方法
近年如心室晚电位的记录分析、频谱分析等对心律失常的严重性预测,冠心病诊断有一定帮助。
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
心血管疾病的病情估计及治疗正确与否,基于诊断的正确性与完整性,一个完整的诊断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病因诊断
常见的病因有:①先天性心血管病,如心房间隔缺损;②感染性心脏血管病,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③结缔组织病性心脏血管疾病,如风湿性心瓣膜病,系统性红斑狼疮;④动脉粥样硬化,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⑤高血压病及继发性高血压,如肾动脉狭窄;⑥内分泌性心血管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⑦贫血性心脏病;⑧肺原性心脏病等。
二、解剖部位诊断
应写明病变部位:①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的畸形所在部位,如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②心内膜病变,如心内膜炎(亚急性或急性)和瓣膜病(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③心包病变:如急性心包炎或慢性缩窄性心包炎;④冠状动脉病变,如冠状动脉硬化、栓塞或血栓形成;⑤心肌病变,如心肌炎、心肌病、心肌梗塞等;⑥心脏肿瘤,如心房粘液瘤;⑦血管病变,如主动脉窦瘤等。
三、病理生理诊断
①心力衰竭(急性或慢性),②周围循环衰竭(休克),③心绞痛,④阿-斯综合征,⑤高动力性循环,⑥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过缓或不齐、过早搏动、阵发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心房(心室)扑动或颤动、预激综合征等。
四、心功能诊断
根据病人在不同程度的活动量下所产生的主观症状,而将心功能划分为四级;
第一级:有心脏血管疾病,但一切活动不受限制且无症状。
第二级:能胜任一般轻体力活动,但较重的体务活动可引起心悸、气短等心功能不全症状。
第三级:休息时无任何不适,但做一般轻活动时即有心功能不全表现。
第四级:任何活动均有症状,即使在卧床休息时,亦有心功能不全症状,如心悸、呼吸困难及不能平卧等。
为了全面了解病情,心血管疾病的诊断除包括上述四个方面以外,还应列入并发症如脑栓塞等。例如“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风湿活动,心力衰竭Ⅱ度,心功能三级,并发心房颤动,脑栓塞及左侧偏瘫。这是一个完整的诊断,对判断病情,估计预后,指导治疗是很有价值的。
循环系统疾病研究的进展
近几年来,在有关循环系统疾病机理、诊断技术和防治措施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心血管疾病基础研究已进入分子、细胞和基因水平。利用基因探针等探索病因、发病机理和诊断疾病已较普遍,如应用于高血压、高血脂症的病因探查。随着生化分离技术、微量分析方法与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发现心脏、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细胞具有重要的分泌功能,它们分泌大量的体液因素和血管活性物质如:心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前列环素I2、内源性洋地黄、心肌生长因子及各种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缓激肽、抗心律失常肽等),调节心血管、呼吸、血凝、水盐等许多生理功能。并发现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系统在心血管系统长期调节中居重要的地位。对LDL在致动脉粥样硬化过程有较深入的研究,动脉粥样斑块和血栓是由血管壁与血液成分以十分复杂的形式相互作用而成。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