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β受体阻滞剂 主要是阻断或减弱交感神经对心肌的兴奋作用,适用于顽固性窦速、室上性过早搏动、心动过速、减慢房颤的室率,可与地高辛合用。对运动或兴奋使心率增快时发生的室早或室速也可能有效。二尖瓣脱垂时发生的室早或室速可能与交感神经因素有关,疗效良好。常用的是心得安,每日30-200mg,分3-4次口服,主要副作用有窦缓、房室传导阻滞、心衰加重及支气管痉挛。对哮喘、心衰、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休克等禁用。心脏选择性(即β1受体)阻滞剂,如氨酰心胺对支气管影响小,故不易引起支气管痉挛。口服剂量25-50mg,每日1-2次。
(十三)胺碘酮(Amiodarone) 是一种广谱的抗心律失常药,对室上性、室性和预激综合征合并心律失常均有效但毒性明显,故目前主张用于其它药物无效者,口服每日2-3次,每次200mg,奏效后逐渐减量,紧急情况下静脉注射,5mg/kg,分2-3次,或点滴15-20分钟内注入。常见副作用为角膜色素沉着,少数病例发生甲亢或甲低,停药后消失,心脏方面可引起窦缓、或房室传导阻滞,Q-T延长常见,若延长大与用药前的25%,需立即停药,偶可发生扭转性室速与室颤,副作用与剂量有关,我国用量较小。
(十四)溴苄胺(Bretylium Tosyleate) 主要用于难治性室速与室颤等危急情况下,可提高室颤阈,室颤电击无效时,可注射溴苄胺后再电击,有时可使之复律。室颤无电击条件可用溴苄胺静脉注射,5mg/kg加5%葡萄糖40ml,10-20分钟注入,主要副作用为低血压及恶心、呕吐、应密切观察血压。
(十五)异搏定(Verapamil) 对窦房结、房室结具有抑制作用,延长房室结有效不应期,为终止房室结折返性与房室折返性室上速的首选药物,也可减慢房颤、房扑的心室率,但仅少数能复律,可治疗房早预防室上速复发,口服剂量40-120mg,每天3次,静脉注射每次5mg溶于葡萄糖中缓慢推注。副作用为头晕、心衰、孕妇一般不宜用,忌与β阻滞剂并用。
(十六)三磷酸腺苷(ATP) 有报道本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见效快、疗效好,但副作用较多。一般200mg/次快速静注。不良反应有头昏、恶心、面红、亦有窦房结暂停,房室传导阻滞、个别发生阿-斯氏综合征。
(十七)黄连素 近年通过药理试验及临床观察发现黄连素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动物试验显示本药轻度降低0相上升速度,延长心肌动作电位时间和有效不应期。除轻度胃肠道症状外,无其它副作用,一般口服0.3-0.4g,每日3-4次。
三、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首先应熟悉各种药物的药理作用,根据心律失常和药物的电生理特点选择治疗方案,对一些顽固性心律失常可有做电生理的急性药物试验。
(二)利用反映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指导临床应用。
(三)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可减少不良反应。如服地高辛者加服奎尼丁、异搏定、胺碘酮、心律平均可使地高辛浓度上升,易引起洋地黄毒性反应,抗心律失常药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也可产生有害作用,如胺碘酮与IA类药物合用可使Q-T明显延长或伴发扭转性室速。
(四)注意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即加重或产生心律失常,几乎每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有此作用,估计发生率在10%以上,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左心功能不全、有持续性室速、合用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者。临床多见者如IA(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双异丙吡胺)和Ⅲ类(胺碘酮和Sotalol)药可致尖端扭转型室速。IC类(氟卡胺、英卡胺、心律平)可加快原有室速,延长持续时间,甚至成为连续性。
(李兰荪)
12/12 首页 上一页 10 11 12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