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传导系统病变和猝死 引起传导系统病变因素有:①急性坏死和炎细胞浸润;见于心肌梗塞、心肌炎或心肌病等。②传导纤维萎缩、纤维化等见于慢性冠心病、原发性双束支纤维化或严重的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瓣膜病等。③传导系统的供血动脉发生硬化闭塞,见于冠心病、多动脉炎等。④传导系统异位、发育不良和变性见于先天性心脏畸形和婴儿心脏性猝死。⑤病因不明的传导系统周围神经组织的退行性变,见于QT间期延长综合征。当传导系统病变发展到足以引起重度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可使心室节律不稳,易因各种原因而引起室颤。
五、非心律失常性心脏性猝死 又称“电机械分离”①前负荷减少;见于心脏或主动脉破裂。②后负荷过重;如肺动脉栓塞引起急性流出道受阻。③泵衰竭或交感神经反射性抑制,如大片心肌梗塞或严重心肌病时均可引起机械分离。
临床表现
猝死发生前可无任何先兆,部分病人在猝死前有精神刺激和/或情绪波动,有些出现心前区闷痛,并可伴有呼吸困难、心悸、极度疲乏感,或表现为急性心肌梗塞伴有室性早搏。猝死发生时,心脏丧失有效收缩4-15秒即可有昏厥和抽搐,呼吸迅速减慢,变浅,以致停止。心音消失,血压侧不到,脉搏不能触及,皮肤出现紫绀,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死前有些病人可发出异常鼾声,但有些可在睡眠中安静死去。如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可出现以下三种表现:①室颤(或扑动)波型。②心室停搏,心电图直线或仅有心房波。③心电机械分离,心电图呈缓慢畸形的QRS波,但不产生有效的心肌机械性收缩。
诊断
猝死心搏骤停的诊断,可根据以下几项临床表现:①突然发作昏厥或抽搐。②先出现喘息样呼吸困难伴紫绀,随后呼吸停止。③大动脉搏动消失,④心音消失。⑤瞳孔散大。作出诊断。
猝死的抢救
一旦作出猝死的诊断、应立即进行抢救。
一、心肺复苏
(一)叩击心前区 在心前区用拳叩击三下,对刚发生心脏停搏病人,部分可复跳,如不复跳,可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二)胸外心脏按压 病人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术者以左后掌根部置于病人胸骨的下半段的2/3处,将右手掌放在左手背上,双手有节奏地按压,借助身体下压的力量,有节奏地每分钟按压60-70次,避免用力过大引起肋骨骨折。
(三)口对口人工呼吸 术者一手托起病人颈部,使头部尽量后仰,保持呼吸道通畅;另一手捏住病人鼻孔,深呼吸后对准病人的口用力吹出,每分钟12次(每按压心脏4-5次,作口对口人工呼吸1次)。
(四)心电图检查及建立静脉通道 心电图检查以明确心律失常情况,作对症治疗。
1.室颤的治疗 ①体外非同步直流电除颤,一般用300WS(瓦秒)。②药物除颤;盐酸普鲁卡因300mg,或利多卡因100-200mg加肾上腺素1mg 心脏内注入,亦可加用阿托品1mg。未能除颤者,应继续心脏按压,并可改用溴苄胺250mg溶于5%葡萄糖液40ml,静脉注射(5min)。亦可反复应用普鲁卡因酰胺。
2.心室停搏和心室自主心律 可心脏内注射肾上腺素1mg或异丙肾上腺素0.3~0.5mg,继续心脏按压。
以上治疗无效者可用人工心脏起搏。
(五)纠正酸中毒 在心脏按压同时,应较快地静脉推注5%碳酸氢钠100ml,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再给予碱性药物。
(六)呼吸兴奋剂 当自主呼吸恢复时,可给予呼吸兴奋剂如山梗菜碱、可拉明等。
二、心肺复苏后的处理
(一)心律、血压、心功的恢复
1.心律失常的处理 对出现反复心室停搏或心室率异常缓慢,或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者应及时治疗。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可先用同步直流电转复;药物治疗可首选利多卡因、普鲁卡因酰胺静脉推注,心律恢复后可静脉滴注维持。严重窦性心动过缓伴发心搏骤停可用阿托品或异丙基肾上腺素,药物治疗无效时,可用人工心脏起搏。具体剂量、方法参见心律失常节。
2.低血压的处理 复苏后发生低血压原因很多,如严重酸中毒、血容量不足、心肌收缩无力、呼吸功能不全等,针对不同原因进行治疗。对低血压本身可静脉滴注间羟胺或多巴胺或并用氢化考的松。
3.心力衰竭的处理 注意病人心脏功能。心性猝死病人常原有心脏病心力衰竭,在复苏过程心力衰竭加重或发生肺水肿,可根据病情及有无服用洋地黄制剂情况,给予西地兰或地高辛,剂量和用法参见心力衰竭节。
(二)肺部感染的防治 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预防肺部感染,有肺部感染迹象应给予抗生素治疗。
(三)脑缺氧的防治 为减轻心脏停搏对脑组织的损害,应尽早防治脑水肿。具体方法:应争取尽早(在5分钟内)用冰帽保护大脑,作选择性的头部降温。如病人神智不清可给予人工冬眠,保持低温、维持循环。保护心、脑、肾、防止脑水肿的发生。同时可给予脱水疗法,心搏恢复后即静脉推注20%甘露醇250ml和地塞米松5-10mg以后可每8小时一次,三天或脑水肿好转后调整用药。
(四)肾功能不全的防治 尽快纠正休克或低血压,纠正酸中毒,早期应用利尿脱水剂如:甘露醇、速尿等。
预防
一、心性猝死危险因素的预测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高胆固醇血症 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以及休息时心电图ST段下移。猝死的发生常是心室颤动,因此,推断心律失常为猝死的危险因素。用Holter心电图监测发生猝死者90%都有室性早搏。
(一)室性早搏分级的临床意义 Lown将室性早搏分为五级
0级:无室性早搏
1级:室性早搏<30次/小时
2级:室性早搏>30次/小时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