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颅骨凹陷骨折(Depressed fracture of skull)常见于颅骨外伤,骨块入颅内。X线片上可见颅骨的骨质缺损及骨块边缘重迭所致的条状致密影。根据切线位片可测量骨块陷入的深度。
颅骨线状骨折的骨折线需与颅缝、血管压迹相鉴别(见表2-2)
表2-2 骨折线、脑膜中动脉、板障静脉压迹及颅缝鉴别表
4.病理性骨折(Pathological fracture)在骨骼原有病变基础上发生的骨折,称之病理性骨折。X线片上除见骨折征象外还可见骨的病变。
5.应力性骨折(Stress fracture)因长期负重或运动过度等轻微损伤累积发展为骨折时,称之应力性骨折,又名疲劳骨折或行军骨折。由于应力作用部位不同,骨折的部位也不同。例如行军骨折常见于第二骨跖的远端;剧烈运动后可在胫骨引起骨折。X线片上可见该处有不甚清楚的骨折线和少许骨膜反应,结合病史不难确诊。
6.火器伤骨折 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以四肢最多见。火器伤骨折为弹片或子弹引起的骨损伤,常将异物带入体内,容易引起继发感染及其他严重合并症。其特点为:
(1)骨折类型:常为粉碎性。四肢骨折常范围大、碎骨片移位明显,可有大块骨质缺损。颅骨火器伤骨折则视弹片损伤颅骨的方式而分为盲管伤、贯通伤、切线伤、嵌入伤及反跳伤等。
(2)常有金属异物存留(弹头或弹片)
(3)常并发感染:早期常为厌气菌感染, X线片上除见骨折及金属异物外,还见软组织内有泡状及条状透光的气影,即软组织气肿。此外还可有骨及软组织化脓性感染。
(三)骨折的部位骨折发生部位都以解剖部位命名,例如肱骨外科颈骨折、股骨颈骨折等。长骨骨干骨折常以上、中、下命名,如股骨上1/3骨折。当骨折靠近关节时,必须注意骨折线是否累及关面,以了解是否损伤关节。
(四)骨折的移位 骨折后应了解断端间的对位情况。为了治疗的需要,描述骨折移位常以近侧骨块为准,决定远侧骨块移位的方向。骨折移位的方向可分为前、后、内、外、远、近等,此外还有成角及旋转移位。
复位时应注意对位及对线,对位指两断端接触面多少而言,例如4/5对位,90%对位等;对线系指两骨块的轴线所形成的角度而言,例如成角40o(图2-41及图2-42)。
图2-41 股骨下1/3横行骨折,远段向上后内移位,骨折两断端重迭
图2-42 股骨下1/3横行骨折,两骨块成角40o
(五)骨折的愈合
1.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肉芽组织修复期:骨折后,断端之间、骨髓腔内和骨膜下形成血肿。在骨折几小时内,血肿逐渐凝固,边缘由胶元纤维构成网状包围圈.一周后增生的骨外膜,即可显示出与骨干平行而紧密相连的骨样组织。在血肿的周围富有细胞的肉芽组织迅速生长,肉芽组织内有毛细血管扩张和充血现象。
(2)骨痂形成期:骨折1-2周后,血肿机化,骨外膜、骨内膜成骨细胞增生,逐渐形成骨痂,密度也随之增大,最后与骨皮质融合。
(3)塑形期:机体为了适应负重的需要,骨骼还进行重建,使断骨恢复形态。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