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不缺乏理论研究者,对于科普这门“学问”也是一样。不但有专门的科普研究所,一些知名院所的相关研究机构,也承接了不少涉及科普的软课题。不可否认,这些年,特别是科普法颁布以来,科普越发“叫得响”,主管和实践科普的两大部门的科普经费,那是蹭蹭的往上长,自然相关的研究经费也是相对更宽裕了。有了钱,不能不花,不会花钱的才是傻瓜,至于怎么花,花得值不值,才没人关心呢。搞理论的只要写报告,写论文,发报告,发论文,才不关心理论是否能指导实践。这在中国的各行各业并不罕见,何况本来就有些虚头八脑的科普领域呢。
无意中看了一篇文章,扯到中国的儿童想像力严重缺乏,说“想象力的缺乏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青少年的创造力。”“其中与缺乏优秀科普作品的滋养有关,”,还说“这是多项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有些想法。
文章首先列举了中国人缺乏想像的“证据”:
“据介绍,在国际科学组织评选的“2001年全球重要科学发现100项”中,中国仅有3项上榜,其中有两项还是与美国科学家合作完成的;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的约2000人,为非美裔学生之冠,但美国专家评论说,虽然中国学子的成绩了得,想象力、创造力却是大大缺乏。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也显示,虽然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但创造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五。在被调查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
随后,这篇文章谈到了,应试教育对缺乏想像力的贡献:“多位专家指出,应试教育是罪魁祸首。循规蹈矩,唯“标准答案”是从,极大影响了孩子探索未来的兴趣,使他们变成没有个性、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考试机器。而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也不容低估,鼓励顺从、听话,不鼓励独立见解;鼓励中庸、随大流,不鼓励竞争、冒尖;鼓励稳妥、可靠,不鼓励异想天开……这些也都严重束缚了儿童想象力的形成。”
对以上摆的事实和对应试教育的控诉,似乎无可非异,但此文的中心议题是将儿童缺乏想像力与缺乏优秀科普作品扯上关系,以下的例举就有些匪夷所思了: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受孩子们欢迎的科普作品,除了《十万个为什么》和《小灵通漫游未来》等,很难拿出更好的东西。”某某指出,当前我国科普创作能力薄弱,科普产品总体质量不高,科普创作的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而国外的情况明显不同。从《海底两万里》到《企鹅的脚为什么不怕冻》,优秀的科普作品层出不穷。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更是乐此不疲,写出了《时间简史》、《乔治开启宇宙的秘密钥匙》等不朽之作,受到中外儿童的普遍喜爱。”
科普创作研究者们总喜欢用中外对比的方式说明中国的科普创作现状是如何如何糟糕。不可否认,我们的科普创作水平与国外水平是有差距,但事实也并非这么简单。从内容来说,上面举的《十万个为什么》如果非要说算得上科普“经典”,也只不过可比作饥饿之极的动物随手可抓的一顿美食,在那个科普图书贫乏的年代,孩子们能读上这样一套便宜、实用的知识问答书,也算是有福气了。至于它从多大程度上激发了孩子们的想像力,俺不敢说,毕竟以按部就班的知识讲解为主,从今天后来,无论从知识点,还是表现形式也很陈旧,明显落后于时代了。
显然,现在水平远超过《十万个为什么》的新书并不缺乏。
至于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颇具文学表现手法,这类科学文艺作品比起按部就班讲述科学知识的科普作品当然更受欢迎,发挥的作用更实际,就像现在孩子们的“科学想像力”更多地来源于科幻大片,而不是一般人所认同的传统科普作品。可惜从叶大作家这样人才的缺乏和他中途别离科学文艺,这类创作的后劲可见一斑。毕竟,中国科学界对科学传播的准确性要求似乎过于苛刻。而纯文学的东西风险更小。这是题外活。
霍金的新作《乔治开启宇宙的秘密钥匙》是专门写给孩子们的,还靠谱,而《时间简史》实为典型的科学著作,说它经典,不过是出自名人霍金之手,而且用颇具人文哲学的叙述讲述高深的物理,国内将其作为科普读物引进,明显有迎合科普热炒作的一面,不过硬说其深得中外儿童的喜爱就有些不可思义了。这本书连俺都看不懂,别说儿童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