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现在的人说话多随意。
至于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这类经典的科幻作品,姓“科”,还是姓“文”还有争论,我们暂且不说,同国外相比,我们的确缺乏教多科学元素更多的科幻作品,主要是创作队伍和创作题材问题。是否要在国产的科幻作品中融入更多的科学元素,或者说使其更靠近“科”字,的确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其实,近一二十年,市面上并不缺乏好看的科普读物,只不过诱惑太多,人们的阅读注意力已经转移。是需求和鉴赏力取向改变的问题。对于创作人来说,我们更缺乏的是创作手法的更新,而这除了要转变观念,也是要拿钱来说话的。
比如,在读图时代,科学漫画和知识的结合,无疑是科普作品创新的一大出路,然而,寻找质好价廉的画手很难。没有图的书,没人爱看,大人孩子都是一样。这个,出版人是知道的,因此就将目光投向引起国外,大量原样引进,连图带文带软件,结果钱也花了不少,回过头来看看有些引进的科普图书,和我们国内的书比较,无论在知识的表现手法,还是在图的形式上,并没有太多亮点。比起国产科普图书,在激发孩子们的想像力上,不知国外的和国内的有多大优势,这个还需要深入调研。
科学漫画,动漫,相信最能激发儿童想像力。估计这个光靠引进不行。自己的孩子还得喝自己的奶,洋奶不一定适应土娃们,因为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明显存在差异。
浮躁啊,有些出版人宁愿花大价钱引进国外的版权,塞给读者高价的引进图书,也不愿意坐下来研究一下,中国的小读者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能激发创造力的科普读物,如何让政府的科普经费投到正地儿,真的很怪。想起一位领导高人说的“我们再努力,能做过DK(英国的一家大的国际化出版公司)吗?”言外之意,我们不需要创新,引进就可以了。但看看DK的书,也不都是经典,洋科普也不过如此,要这样,还不如土的洋的都不做,没必要花钱拿大量洋科普书的去装点门面。
中国人缺乏想像力,有骨子里的根源、有应试教育的原因,如果硬要与缺乏优秀科普作品的滋养挂上钩,而且举出一些不怎么靠谱的实例,太过牵强。可见,我们的理论研究多么脱离实际。
再说科普图书。传统科普自有其一定的创作规律和手法,中国的如此,外国的也跳不出这个圈圈。重要的是形式的转变,是出版的转型。我们的确缺乏大量图美文精的科普书,我还是想强调主要是没钱,没钱难办事,难出书,出了书也没钱宣传。虽然国家有的是科普经费,一说到出科普书,就没钱了。科普书的稿酬也是低得可怜,没钱,谁愿意花大力气啊,只能东拼西凑了。相信有钱也不是不能挖掘出好的作者,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好的漫画作者一幅漫画要几百上千元呢,科普书怎么受用得起?这是一个方面。至于年轻的作者,值得慢慢发掘,相信一旦画出点名堂,也立马身价倍增。
盲目的、缺乏对图书内容本身研究的盲目引进无疑是浪费国家的钱财,丢中国人的面子,长洋鬼子的志气。想办法多投入搞我们自己的,才是正道。那些闭门造车,缺乏对中国的国情的了解,不了解中国孩子的求知心理,不懂得如何去引导孩子的科学鉴赏力,或自己根本就不看科普书,不关心科普书是什么样子的,最好少做些评说,多做些调研,在此之前,最好少掺合这类事情。不过,现在外行领导内行,加上官本位,在中国什么都难,让科普出成效、出好的科普书,一样难上加难。随它去吧。
至于儿童想像力的杀手,目前还是觉得归于应试教育比较靠谱,应试教育是只滥筐,什么不好的东东都可以往里装,而科普理论多半是漂亮的花瓶,中看不中用。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3607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