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碱性反流性胃炎 碱性反流性胃炎是胃大部切除后一种特殊类型病变,发病率约为5~35%,常发生于毕罗氏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1~2年。由于胆汁、胰液反流,胆盐破坏了胃粘膜对氢离子的屏障作用,使胃液中的氢离子逆流弥散于胃粘膜细胞内,从而引起胃粘膜炎症、糜烂、甚至形成溃疡。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持续性烧灼痛,进食后症状加重,抗酸药物服后无效;胆汁性呕吐,呕吐后症状不减轻,胃液分析胃酸缺乏;食欲差,体重减轻,胃炎常引起长期少量出血而导致贫血。胃镜检查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一并发症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症状严重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可改行Koux-eh-y型吻合术,以免胆汁反流入残胃内,同时加作迷走神经切断术以防术后吻合口溃疡发生,效果良好。
8.营养障碍 胃是容纳食物并进行机械的和化学的消化场所。食物因胃的运动而与酸性胃液混合成食糜,其蛋白质也在酸性基质中经胃蛋白酶进行消化,食物中的铁质也在胃内转变为亚铁状态以便吸收。当胃大部切除术后,少数病人可能出现消瘦、贫血等营养障碍。
(1)消瘦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容积缩小,肠排空时间加快,消化时间缩短,食糜不能充分与消化液混合,致使消化功能减退。病人便次增多,多为稀便,粪内含不消化的脂肪和肌纤维,使病人的进食热量不足,体重逐渐减轻。处理上主要是调节饮食,注意饮食的热量和营养价值。给予胃蛋白酶、胰酸或多酶制剂。
(2)贫血 胃大部分切除后,胃酸减少,食物不经过十二指肠,小肠蠕动快,影响铁盐的吸收,而发生缺铁性小红细胞贫血。极少数病人因缺乏抗贫血内因子,致维生素B12的吸收受到障碍而发生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前者给予铁剂而后者给予注射维生素B12治疗。
急性穿孔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急性穿孔的诊断及治疗原则: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男性患者的球部前壁,胃穿孔多见于老年妇女的胃小弯。 1.诊断 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多见于男性患者的球部前壁,胃穿孔多见于老年妇女的胃小弯。 多有较长的溃疡病病史,且近期症状加重,发作前常有暴食、进刺激性食物、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诱因。 主要症状是:突然发生的剧烈腹痛,呈刀割样,从上腹部开始,很快扩散到全腹;与原有的症状不同,使病人非常清楚地记得此次发病的明确时间;常伴有恶心、呕吐。 体格检查:病人腹肌紧张,呈“板状腹”,全腹有压痛和反跳痛,肠鸣音消失,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立位X线检查可发现有膈下游离气体。此外,还有发热、脉率增速、白细胞计数增高等征象。根据过去的溃疡病史和此次发病经过(突然发生的持续性上腹部剧烈疼痛,很快扩散到全腹,检查时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特别是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以及X线检查发现有膈下游离气体,腹腔穿刺穿出气体或食物残渣,即能确定诊断。 2.治疗原则:根据具体病情,可选用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适应证是症状轻、一般情况较好的单纯性空腹较小穿孔。以胃肠减压和针刺为主,配合输液和全身给抗感染药物纵使治疗措施。如治疗6~8小时后,症状、体征不见好转,或反而加重者,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适应证是饱食后穿孔、顽固性溃疡穿孔和伴有幽门梗阻、大出血、恶变等并发症者。手术方法有两类,单纯穿孔缝合术和彻底的溃疡手术治疗。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