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答案:E 考点: ☆☆☆☆☆考点1:休克的临床表现; 根据休克的病程演变,可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即休克代偿期和休克抑制期,或称休克早期和休克期。 1.休克代偿期 在休克早期,当有效循环血容量的降低在20%(800ml)以下时,机体可通过提高中枢神经兴奋性、刺激交感-肾上腺轴的活动代偿循环血容量的减少。临床上,病人表现为精神紧张、兴奋或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手足湿冷、心率加速、过度换气等。血压正常或稍高,反映小动脉收缩情况的舒张压升高,故脉压缩小。尿量正常或减少。若处理及时、得当,休克可得到纠正。否则病情继续发展,便进入休克抑制期。 2.休克抑制期 病人神志淡漠、反应迟钝,甚至可出现神志不清或昏迷,口唇肢端发绀,出冷汗、脉搏细速、血压下降、脉压更缩小。严重时,全身皮肤、粘膜明显发绀,四肢冰冷,脉搏摸不清,血压测不出,尿少甚至无尿。还可有代谢性酸中毒表现。若皮肤、粘膜出现淤斑或消化道出血,表示病情已发展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阶段。若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脉速、烦躁、发绀或咳出粉红色痰,动脉血氧分压降至8kPa(60mmHg)以下,当吸入大量氧也不能改善症状和提高氧分压时,常提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存在。 上述休克不同病程阶段的临床表现详见下表: 由于病理生理变化的特点,感染性休克可按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和分成高排低阻型(高动力型)和低排高阻型(低动力型)两种类型,其临床表现各有特点,详见下表: 其中以低排高阻型多见,其血管反应以收缩为主,临床表现皮肤苍白、湿冷、甚至有发绀、尿少或无尿,故此型休克又称为冷休克。而在低阻力型中,血管反应以扩张为主,故皮肤温暖、干燥、色红、尿量不减,故此型又称为暖休克。而过度换气在此两种类型的感染性休克中,均出现较早。
☆☆☆☆考点5:休克的治疗原则; 休克的治疗原则,是尽早去除引起休克的原因,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纠正微循环障碍,增进心脏功能和恢复人体的正常代谢。 1.一般紧急措施 尽快控制活动性大出血,有条件时使用休克裤,保持呼吸道通畅,尽量使病人安静、避免过多搬动,适当抬高头部和下肢,通风、保暖。针刺人中、涌泉、足三里、内关、太冲等穴位能提高血压。 2.补充血容量 是抗休克的根本措施,及时的血容量补充,能使早期休克,特别是低血容量性休克得到较快纠正。补液量应根据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及尿量等监测指标加以调节。 3.积极处理原发病 外科疾病引起的休克,不少存在着需要手术处理的原发病,如内脏大出血的控制,坏死肠袢的切除,消化道穿孔的修补和脓液的引流等,应在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后,及时手术去除病灶。在不去除原发病变,休克不能纠正的情况下,则应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及早进行手术治疗。 4.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在休克早期,一般无需输注碱性药物,酸中毒的纠正,有赖于休克的根本好转。在休克比较严重,经检验证实有酸中毒时,可考虑输注碱性药物,常用4%或5%碳酸氢钠溶液。 5.心血管药物的应用 在现代抗休克疗法中,已很少应用血管收缩剂。血管扩张剂能解除小动脉和小静脉的痉挛,关闭动静脉短路、疏通微循环、增加组织灌流量和回心血量。对脸色苍白,皮肤湿冷以及淤斑、青紫等周围循环不良,或输液量已足够,中心静脉压高于正常,但血压脉搏仍无改善而无其他心力衰竭表现的休克病人,血管扩张剂有较好疗效。在使用血管扩张剂的过程中,血管容积相对增加,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故在应用前,需先补足血容量,以免血压骤降,造成死亡。 6.治疗DIC、改善微循环 通过扩充血容量和应用血管扩张剂,微循环障碍一般可以得到改善,出现DIC现象时,应使用肝素治疗。必要时,尚可应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阻止纤维蛋白溶酶的形成。 7.皮质激素的应用 皮质激素一般用于感染性休克和严重休克。一般主张大剂量应用,如甲基强的松龙30mg/kg或地塞米松1mg~3mg/kg,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一次静脉滴完。为防止副作用的产生,一般只用1~2次。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