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医患关系的特点 医患关系作为一种人际关系,既体现为医师对患者的关怀和救助关系,也体现为对患者的沟通和指导的关系。患者作为需方,医务人员作为“供方”,他们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供需关系。在这种关系中,需方是核心,供方是围绕着需方开展自己活动的,主要表现为以下一些特点。
1.医患双方利益的根本一致性 医患关系是围绕着患者健康利益建立起来的,患者求医,医者施治,医患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医生因患者而存在、而发展,医学因研究疾病而形成庞大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没有患者,医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没有医生,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也会失去有效的保证。患者求医,是为了把自己的疾病治愈,医生看病,也是为了救死扶伤,促进患者的康复,双方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医生的服务态度愈好,医疗技术愈高明,就愈会赢得患者和社会的尊敬和肯定,就愈能体现其自我实现的价值。患者则希望所有医生都成为妙手回春的好医生,只要去求医,就会药到病除。这种根本利益的一致很容易使医患之间形成亲密和互信的关系,这种情况在其他行业中是比较少见的。医患关系应当成为社会上最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患者和医生的共同期望,也是全社会的共同期望。当然,不是说医患关系之中就没有矛盾,医患关系和其他人际关系一样,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各种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矛盾。但医患双方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却是医患关系的一个根本特点。
2.医患关系的人文性医患关系是一种重要的人际交往关系,是医生对患者实施救助过程的人际交往关系。医患关系中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而且充满着人文精神,充满着利他主义精神,是人类社会互助精神的充分发扬和升华。医生承担着为患者提供保健照顾的义务,成为患者患病期间可以信赖、可以依托的支柱。患者在患病期问,被允许可以发生在正常情况下不允许发生的行为举止,成为病人角色中的重要内容,医生对这些行为举止是宽容的、关怀的,并尽量使患者免受疾病的煎熬而尽快取得康复。医生对患者抗病行为是激励的,使用一切方法调动患者和疾病抗争的积极性。医生不仅关怀患者身体健康问题,同时也关心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医生关怀患者是不要求回报的,医生对患者感情是真挚的,是不夹杂某些与医疗无关利益内容的。医生关怀患者,但始终保持以清醒的科学态度对待疾病,而不是使某种情感扰乱对疾病的诊治,医生对患者的情感是倾注在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上。应当看到,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的诊疗设备介入医疗过程,使医生对医疗设备的依赖逐步增强,影响了医患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医学分科越来越细,专科化使得一个医生只对某种疾病负责或疾病的某个环节负责,从而把患者加以分解,削弱了医患间的思想情感联系;再加之生物医学模式的长期影响,医生只关心解剖结构、病理变化、细菌和病毒等。这些因素的存在,更加要求把患者看做一个整体的人,如果丢掉了人本原则,医学就会失去灵魂。
3.医患关系的平等性 医患间的平等关系源于他们都是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人,医生与患者应该建立起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的关系。一是尊重人们的生存权和健康权,坚持人们的生存权和健康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医生对任何受到健康威胁的患者都有救助的义务,见死不救是医务人员最大的失职;二是医患双方所处的地位是平等的,双方之间都是具有法定权利和义务的主体,他们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交往,谁也没有支配对方的特权;三是医生对患者应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论患者社会地位高低、工作性质,不论患者来自农村还是来自城市,不论患者与医务人员是否认识,不论患者是否能给医务人员提供方便,都应平等看待,他们的人格都应得到尊重,他们的权利都应得到维护,对任何患者都不能特殊对待;四是患者要平等对待所有医务人员,不能因为他们分工不同和在医疗服务中发挥的作用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态度,从而伤害一部分人的自尊心和人格;五是医患问的平等关系是一种建立在文明和礼仪基础上的人际关系,医务人员作为医患关系主导的一方,更应严格要求自己,医务人员应该行为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可亲,关怀、爱护和体谅患者,善于用自己的言行去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医务人员与患者接触过程中应该始终保持理性状态,不能因任何因素影响产生不利于患者的不良情绪。医生良好的言行和公正态度会给患者以良性影响,有利于在医患之间构建和谐的互动关系。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