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大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方超课题组在美国化学会国际著名期刊Nano Letters(影响因子为12.08)在线发表了题为“Enhanced Drug Delivery by Nanoscale Integration of a Nitric Oxide Donor To Induce Tumor Collagen Depletion”的论文。该研究构建了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载体的一氧化氮(NO)供体(亚硝基硫醇)与阿霉素靶向共递送系统,该系统可通过NO对肿瘤微环境胶原的降解作用增强纳米药物的肿瘤靶向性和深部渗透。
当前,基于纳米技术的肿瘤靶向治疗是肿瘤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热点。FDA已经批准上市了多种抗肿瘤纳米药物(Doxil、Abraxane、Onivyde等),然而这些纳米药物对患者生存期的延长作用仍十分有限。研究发现,纳米药物虽可通过EPR(Enhanced Permeation and Retention)效应聚集在肿瘤部位,却由于肿瘤基质(胶原、透明质酸等)的阻碍大多数仅滞留在肿瘤血管周边,进一步向肿瘤深部渗透的作用很弱。因此,表观的纳米药物肿瘤靶向分布“掩盖”了深部肿瘤细胞缺乏有效药物暴露的微观困境,导致疗效不佳,这也成为限制纳米药物临床转化的主要瓶颈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研究生董霄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方超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陈红专教授和University at Buffalo(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的Jonathan F. Lovell教授给予了重要支持。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和教委项目的资助。该工作也是方超课题组于2017年以来在国际著名期刊Adv Funct Mater、Adv Sci、ACS Nano上发表关于肿瘤多模式治疗“智能”纳米系统等多项成果后的又一重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