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月28日,由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领衔的“中国2019新型冠状病毒疾病的临床症状”研究论文在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在线公开发表。
该研究纳入了自2019年12月11日至2020年1月29日来自全国31个省(市)共552家医院的1099例确诊新冠肺炎患者。研究得出的中位潜伏期为4天(四分位距,2-7),重度、非重度组新冠患者各有一例患者的潜伏期达24天。不过,团队认为,单纯根据最小、最大值评估人群的潜伏期容易引起误读。
这篇论文的发表将会给其他正在遭受新冠病毒疫情爆发的国家们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以及中国的经验。
据统计,钟南山院士现84岁,截止2010年,发表论文150多篇。到现在,200篇左右。如果按照论文统计时间和以20岁开始发表论文上看,钟南山院士平均每年约2.78篇,也就是平均4个月一篇。
提名今年“最高科技奖”的李兰娟院士截止到2016年12月,李兰娟院士一共发表400多篇论文,其中被SCI收录的有200多篇,相当于毕业之后每年平均四到五篇的SCI。
屠呦呦女士在2015年获得诺贝尔奖,默默无名40年却救了全球上亿人的命,这几十年仅发了几篇论文,最终却连一个院士都没有。
高福院士现59岁,截止2017年,发表论文累计450余篇,到目前有500篇。而高福院士平均每年12.5篇,平均一个月就有一篇论文。
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在疫情爆发之后,置年高于不顾,逆行而上,在这几个月里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屠呦呦女士研制出了青蒿素,拯救了全球上亿人的生命,这些都是国士。高福院士无论是学历,论文数量都比他们强,却在疫情中不实话实说,出现很大的纰漏。
现在一些科研机构和高校,把SCI论文相关指标当成学术评价,以及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人才评价、学科评估、资源配置、学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标,这样使得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科研工作出现了过度追求SCI论文相关指标,甚至以发表SCI论文数量、高影响因子论文、高被引论文为根本目标的异化现象,科技创新出现了价值追求扭曲、学风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等问题。一些科研机构、高校成了论文加工厂。
对于个人来讲为了提高个人的学术地位,评定高一级职称,获取更多绩效工资,少数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舍本而逐末,不是用心搞技术攻关、努力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水平,而是挖空心思,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完全放到了SCI论文上。
SCI论文确实可以体现出一个科研者的能力,但是发表的SCI论文如果不能解决我们目前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将他转化成为成果,那么这些论文只能说是空中楼阁。
对此,教育部、科技部近日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