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线医书 > 基础医学 > 病理生理学

第二节 黄疸

时间:2010-04-23  来源:医家园  作者:病理生理学

  (一)胆红素的来源

  80-85%的胆红素来自衰老的红细胞崩解。约15%左右是由在造血过程中尚未成熟的红细胞在骨髓中被破坏(骨髓内无效性红细胞生成)而形成的。少量来自含血红素蛋白(hemoprotein),如肌红蛋白、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等的破坏分解。有人把这种不是由衰老红细胞分解而产生的胆红素称为“旁路性胆红素”(shunt bilirubin)。

  (二)未结合胆红素的形成

  肝、脾、骨髓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将衰老的和异常的红细胞吞噬,分解血红蛋白,生成和释放游离胆红素,这种胆红素是非结合性的(未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脂溶性的,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在血液中与血浆白蛋白(少量与α1-球蛋白)结合。由于其结合很稳定,并且难溶于水,因此不能由肾脏排出。胆红素定性试验呈间接阳性反应。故称这种胆红素为未结合胆红素,也称间应胆红素。

  (三)结合胆红素的形成

  肝细胞对胆红素的处理,包括三个过程。

  “摄取”:未结合胆红素随血流至肝脏,很快就被肝细胞摄取,与肝细胞载体蛋白-Y蛋白和Z蛋白结合(这两种载体蛋白,以Y蛋白为主,能够特异地结合包括胆红素在内的有机阴离子)被动送至滑面内质网。

  “结合”:Y蛋白—胆红素和Z蛋白—胆红素在滑面内质网内,未结合胆红素通过微粒体的UDP-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A)的作用,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转变为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主要的是胆红素双葡萄糖醛酸酯,另外有一部分结合胆红素为胆红素硫酸酯。这种胆红素的特点是水溶性大,能从肾脏排出,胆红素定性试验呈直接阳性反应。故称这种胆红素为结合胆红素,也称直应胆红素。

  “分泌”: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浆内,与胆汁酸盐一起,经胆汁分泌器(高尔基复合体在细胞分泌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被分泌入毛细胆管,随胆汁排出。由于毛细胆管内胆红素浓度很高,故胆红素由肝细胞内分泌入毛细胆管是一个较复杂的耗能过程。

  (四)胆红素在肠内的转化和肝肠循环

  结合胆红素经胆道随胆汁排入肠内,被细胞还原为尿(粪)胆素元。绝大部分尿(粪)胆素元随粪便排出,小部分(约1/10)被肠粘膜吸收经门静脉到达肝窦。到达肝窦的尿(粪)胆素元,大部分通过肝脏又重新随胆汁由胆道排出(肝肠循环),仅有小部分经体循环,通过肾脏排出。

  在胆红素代谢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了障碍,都将引起胆红素在血浆内含量升高,产生高胆红素血症(hyperbilirubinaemia)。

  三、胆色素代谢障碍的基本环节及各型黄疸胆色素代谢的特点

  (一)未结合胆红素生成过多

  这主要是由于红细胞本身的内有缺陷(如某些酶的缺乏或血红蛋白异常)或红细胞受外源性溶血因素的损害(如疟疾、免疫性溶血、蛇毒、苯胺等),造成大量红细胞破坏,产生大量的未结合胆红素,若超过了肝细胞的处理能力,则使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多,而出现黄疸。在一些贫血的病人,由于骨髓红细胞系统增生,骨髓内无效性红细胞生成增多,这种红细胞多在“原位”破坏,而未能进入血循环,或是进入血循环后红细胞生存的时间很短(数小时),而使未结合胆红素增多。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内容
推荐文章
如何用 EndNote 编辑适合投稿杂志的参考文献格式
如何用 EndNote 编
如何进行医学论文发表与写作
如何进行医学论文
如何获取制作高质量SCI论文图片?
如何获取制作高质
虚拟现实、云技术、人工智能,未来教育有啥不一样?
虚拟现实、云技术
代写论文被发现 竟因毕业论文“高大上”
代写论文被发现 竟
如何使用Endnote X7进行文献管理?
如何使用Endnote
SCI医学论文写作及投稿技巧汇总
SCI医学论文写作及
“你的论文充斥着垃圾”:英文科研论文写作逆袭之路
“你的论文充斥着
赞助商链接
热门文章
  •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病理生理学的内
  • 第二节 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在医
  • 第二节 休克的原因和分类
  • 第四节 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病理生理学的指导思
  • 第三节 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
  •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 第二节 病因学概论
  • 第二节 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 第二章 疾病概论--第一节 疾病的概念
  • [附]:高血压
  •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
  • 最新文章
  •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病理生理学的内
  • 第二节 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在医
  • 第二节 休克的原因和分类
  •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病理生理学的指导思
  • 第四节 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 第二章 疾病概论--第一节 疾病的概念
  • 第二节 病因学概论
  • 第三节 发病学概论
  • 第四节 疾病时的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
  • 第五节 疾病的转归
  • 第三章 缺氧--第一节 缺氧的概念
  • 第二节 缺氧的原因和类型   
  •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