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央气道阻塞指声门至气管隆凸间的气道阻塞。急性阻塞较慢性的多见,可立即威胁生命。气道阻塞有的是固定不变的,有的是可变的。固定阻塞见于疤痕形成。可变阻塞若位于胸外(如声带麻痹、炎症等),则吸气时气流经病灶引起的压力下降,可使气道内压明显小于大气压,故可使气道狭窄加重;呼气时则因气道内压力大于大气压而可使阻塞减轻,故此类患者吸气更为困难,表现出明显的吸气性呼吸困难。可变阻塞如位于中央气道的胸内部分,则由于吸气时气道内压大于胸内压,故可使阻塞减轻,用力呼气时则可因胸内压大于气道内压而加重阻塞(图13-1)。
图13-1 不同类型中央气道阻塞呼气与吸气时气道阻力变化
Ptr气管内压;Patm大气压;Ppl胸膜腔压
2.外周气道阻塞 内径小于2mm的细支气管无软骨支撑,管壁薄,与管周的肺泡结构又紧密相连,因此随着吸气与呼气,由于跨壁压的改变,其内径也发生动力学变化。吸气时胸内压降低,而且随着肺泡的扩张,细支气管受到周围弹性组织的牵拉,故其口径可变大,管道伸长。呼气时则相反,小气道缩短变窄。慢性阻塞性肺疾患主要侵犯这些小气道,不仅可使管壁增厚或平滑肌紧张性升高和管壁顺应性降低,而且管腔还可因分泌物潴留而发生狭窄阻塞;此外,由于肺泡壁损伤,对细支气管周围的弹性牵引力也大大减弱。因此,管腔也变得狭窄而不规则,气道阻力大大增加。尤其是在用力呼气时,由于胸内压增高,而小气道内压力却因肺泡弹性回缩力减弱而降低,当气流通过狭窄部位时,气道内压降低更加明显,甚至低于胸内压,因而小气道被压而易于闭合阻塞,故患者常发生呼气性呼吸困难。
外周气道阻塞时除有肺泡通气不足外,还因为阻塞的部位与程度几乎都是不均匀的,所以往往同时有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而引起换气功能障碍。
二、弥散障碍
肺泡与血流经肺泡-毛细血管膜(下简称肺泡膜)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是一个物理性弥散过程。单位时间内气体的弥散量取决于肺泡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肺泡的面积与厚度和气体的弥散常数。弥散常数又与气体的分子量和溶解度相关。此外,气体总弥散量还决定于血液与肺泡接触的时间。肺的病变引起弥散障碍(diffusion impairment)可发生于下列情况:
(一)肺泡膜面积减少 正常成人肺泡总面积约为80m2,静息呼吸时参与换气的肺泡表面积约仅35~40m2,运动时增加。由于储备量大,因此只有当肺泡膜面积极度减少时,才会引起换气功能障碍,肺泡膜面积减少可见于肺实变、肺不胀、肺叶切除等时。
(二)肺泡膜厚度增加肺泡膜的薄部为气体交换的部位,它是由肺泡上皮、毛细血管内皮及二者共有的基底膜所构成,其厚度小于1μm。虽然气体从肺泡腔到达红细胞内还需经过肺泡表面的液体层、管内血浆层和红细胞膜,但总厚度也不到5μm。故正常气体交换是很快的。当肺水肿、肺泡透明膜形成、肺纤维化、肺泡毛细血管扩张或稀血症导致血浆层变厚等时,都可因肺泡膜通透性降低或弥散距离增宽而影响气体弥散。
(三)血液与肺泡接触时间过短 正常静息时,血液流经肺泡毛细血管的时间约为0.75sec,由于肺泡膜很薄,与血液的接触面又广,故只需0.25sec血红蛋白即可完全氧合。当血液流经肺泡毛细血管的时间过短时,气体弥散量将下降。上述肺泡膜面积减少和厚度增加的病人,虽然肺毛细血管血液中氧分压上升较慢,但一般在静息时肺内气体交换仍可达到平衡,因而不致产生低氧血症,往往只是在体力负荷增大时,才会因为血流加快,血液和肺泡接触时间缩短而发生明显的弥散障碍,从而引起低氧血症(图13-2)。目前认为肺泡膜病变时发生呼吸衰竭,主要还是因为存在着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的缘故。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