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为了科学、有效地安排好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教育部要求防控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一时之间,各地学校都开始认真筹备开展在线教学。但是,职业院校有相当一部分课程是实践技能课,这部分课究竟怎么讲?怎么讲好?成了不少职业院校开学以来的一大难题。
面对这道难题,日前,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合作企业,对课程内容优化调整,通过虚拟仿真、模拟等手段,替代原来依赖硬件的课程教学;在云端搭建团队协作开发平台;在企业车间直播排除故障等手段,使得原先实操性强的课程也顺利开展在线教学,获得了学生们的一致点赞。
《物联网云平台应用开发》课程是苏工院物联网应用技术等专业的专业拓展课程。苏工院电子与通信工程系物联网专业的陈丽博士在疫情期间,联合中国移动OneNET云平台进行课程的优化。应用OneNET云平台展开实践教学,通过常用的HTTP、MQTT等常用协议,WiFi、4G、NB等通信模块的底层开发,实现云平台与底层硬件之间的数据通信,基于云平台进行轻应用开发等,在教学内容上引入了目前最新的技术,使得学生开发应用更为顺利。
据了解,该课程上线名学生开放,学生反馈良好,已上线的课程内容浏览量次数超7183人次,学生学习总时长31015分钟,为专业其他课程的上线与教学带来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目前,该课程已推广至中国电科28研究所、苏州易泰勒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苏州贝亚特精密自动化机械有限公司、上海大唐邦彦、中移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重庆电子工程学院等企业及兄弟院校使用。陈丽表示,课程还将进一步建设完善,更好地为师生、企业和社会服务。
据了解,苏工院近年来不断深化校企深度融合,强化教学、科研与应用一体化实施能力,围绕“智能制造”,先后协助企业完成“新能源汽车大数据监测平台”“车辆热轴智能预警系统”“轨道交通消防设备监测系统”等多个实用项目的开发。依托先期苏州海格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科技有限公司的横向项目“车辆数据监测与诊断平台”转化为教学资源和案例。在本次疫情期间,贴近实际的项目案例在18级软件技术专业的项目实战课中大显身手。
苏工院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刘文军博士带领学生团队,将本次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成功转化为强化探究式、自主学习的良好契机,以执行力、协作力和工匠精神为素质目标,通过老带新、跨专业组建团队,云端搭建协作开发平台,从实战项目中学习。团队采用远程会议无缝沟通,计划与周报、月报检查相结合,不断强化学习效率。
针对此次疫情防控的需要,学生团队发挥跨专业合作的特点,以企业项目管理和开发为标准,融合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人工智能口罩检测等技术完成的“校园疫情防控与网络教学可视化平台”项目,实用性强,深受好评。同时,刘博士指导的学生毕业设计内容100%来自于校企合作项目或衍生的子课题,围绕“智能制造”主题,撰写了“基于深度学习的驾驶行为识别算法与实现”“基于机器视觉的疲劳驾驶监测系统”和“基于工业设备的企业大数据分析与展示”等多篇科技论文。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是一门实操性极强的课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学生无法自己操作数控机床,苏工院精密制造工程系的王勇教师巧用自己为企业排除故障的案例开展教学。
2月18日以来,苏州企业陆续复工复产。经历春节期间的停工,企业的机床多多少少都会出现些故障,而受疫情影响,不少企业员工身在外地尚未返苏,无法及时解决机床故障。王勇老师一方面积极发挥专业优势,为企业排忧解难,另一方面,王老师把积累的排故案例融入课程内容,用真实素材实施在线教学。
王老师将近阶段到企业维修时进行故障诊断与排除的全过程,作为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的典型案例,通过企业微信直播对学生进行演练和讲解,对故障现象、原因及诊断、排除思路进行引导训练,整理好的实录视频作为课程资料供学生反复观看,以便更好地掌握每个技能要点。
同时,通过布置训练任务,在线批阅作业,重点技术研讨等形式,为学生打好理论基础,让后期的实践水到渠成。数维班的任坤同学说:“虽然无法上机床操作,但老师们将企业的一些维修案例一一播放,并分析一些技能要点,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效果很好。”
据悉,苏工院开展在线门专业课程实施了在线教学。同时,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也不停滞,保障应届毕业生相关工作顺利开展,真正做到了所有学生都“停课不停学”。
美国研究人员利用活蛙细胞设计并组装了一种活体机器人,其可以自行移动,环绕目标并在...[详细]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许多人担忧有朝一日人工智能会替代人类的工作岗位,造...[详细]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