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开学期间广东信息化教学经历一场“考试”。每个上课日早上8时30分许开始收看线上学习课程,成为近段时间不少广东学生的日常。3月2日起,广东开展线万名中小学生参与。
如此大规模地在家参加线上教育,对于广东师生而言均属首次。在《粤课堂》上课,在教学平台交作业改作业,在微信群上提问答疑……当黑板、与课桌变成来回切换的几个平台,师生们都在探索如何隔着屏幕与对方相处,教育信息化则在其间悄悄“进化”。
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育是特殊时期学校教育的替补方案。但专家指出,这也是对过去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检验,对下一阶段教育信息化发展有诸多。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东学校延迟开学。广东高中2月10日起、初中和小学2月17日起线上教学,除了高三、初三外,其他年级原则上不讲授新课。
与以往站在上对着学生面对面讲课不同,广东实验中学高二数学教师张淑华要面对电脑上课。而学生通过网络,在家就能观看她的课程。
日常上课的黑板变成了电脑,要如何讲好课,帮助学生做好复习?张淑华和同事们一开始有些不适应。
“与线下相比,线上教育备课工作量是有所增加的。”张淑华说,视频前,老师们都要仔细斟酌、演练,争取完整视频,有时也可能需要反复几遍才能完成。
线上教育的一点在于设备的欠缺和课程不够熟练。她说,不少老师没有专业设备,只能用手机进行,但有些手机不能回录,一时口误,可能就要全部重新。“同时,讲课视频时,语言要比面对面授课更精准,分析思,过程都要抓住重点,否则会浪费了学生时间。”
此外,老师们反映,在数学知识时,经常需要画图,学生的现场反馈也很重要。但线上教学中,画图并不方便,上录播课时,学生在听完课后,才反馈哪里不理解,而不是在对某一个步骤不理解时就当场提出,导致反馈比较耗时间,效率也比较低。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张淑华和备课组老师们逐渐掌握了方法。上习题课前几天,老师先在学校的“智学网”平台上将习题文档发送给学生。学生演算后在平台的答题卡上填写答案。批改完学生作业,张淑华才决定哪些题目,并教学视频。
在探索中,张淑华发现,线上教育也有其优势。她可以尽可能使用线上优质的资源,将更直观、更透彻的视频链接发送给学生,辅助学生理解。
3月2日起,广东线上教育“正式开课”——1.5万所学校集体开展线上教育,允许讲授新课,1606.2万名中小学生在家参与线上教育。
为了助力所有学生顺利“开课”,广东省教育厅打造了面向全省中小学生的托底教育课程《粤课堂》,邀请优秀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共享。多个地市也上线了全市托底教育课程,保障学生线上学习课程条件。
作为学校高二年级数学备课组组长,张淑华也参与了《粤课堂》的,考虑到《粤课堂》的课程面向全省学生,在讲授课程时,她的教学内容设计更基础、更细致。
有了前期的经验,张淑华对于录课设备的使用已较为熟悉,上新课前提前收集学生的问题,让课程内容设计更有针对性。同时,做好学生课后答疑,巩固学习效果。
“《粤课堂》的课程很有趣。”汕头市潮阳区谷饶镇莲塘小学学生陈同学说,通过《粤课堂》,自己能收看广州、深圳等多个地市的名师课堂。除了学科课程,还能学习艺术课程、劳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丰富了居家学习生活。
来自茂名的五年级学生邱同学说,自己有时会收看“茂名人人通”软件上的共享课程,但更多时候是跟着学校老师布置的任务,自己预习课本教材。
“小孩子觉得盯着电脑、电视看,有点无聊,不像在学校里,能和老师一问一答。”邱同学的妈妈说,自己有时会收看人人通上的课程,再给孩子。
汕头市初三学生郑越(化名)也提到,共享课程的进度和自己学校老师的进度并不相同,学起来有些“脱节”。
3月17日20时,郑越正准备打开“班级小管家”微信小程序参加线上学习,小程序又卡顿了,他一等又是近半个小时。“又卡了!”他抱怨道。
广州一位校长坦言,线上教育对于师生来说,最大的困难在于不同平台的切换,包括备课平台、授课平台、听课平台和作业平台等,老师、学生在不同学习平台切换中有些迷茫和慌乱。
“孩子在听课平台上完课后,又要转到作业平台发照片、发视频;语文科的作业还没发完,又到数学课时间了。”广州家长刘女士说,小学二年级的儿子上网课时,需要家长全程陪同,还需要手机、电脑齐上阵。“特殊时期开展线上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孩子居家学习的需要,但是平台多、操作难的问题也困扰着不少家长和学生。”刘女士说。
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在线教育体验感不佳的原因在于其互动性比面授课堂差,缺乏参与在线教育的自主学习能力。郑越介绍,学校老师通过微信群为学生答疑,但有时候不能及时回复,学生也不方便一次性问多个问题,答疑缺乏便捷性、互动性。
邱同学也提到,线上看视频的学习氛围和学校里不同,而且自己学习中如果有疑问,还需要请家长在微信上将问题发给老师,等待老师的解答回复。
“首次如此大规模地开展线上教育,出现新问题是正常的,难以避免的。尽管线上教育的平台和工具不尽完美,但疫情防控期间的线上教育已经倒逼了平台不断开发新功能、完善稳定性。”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广州中学校长吴颖民说,新需求倒逼在线教学平台升级,拓容在线学习功能,线上教育愈加成熟。
在《粤课堂》上,视频点击数量最高的课程汇里,除了语文、数学等知识学科外,还出现了一门“意料之外”的体育课。
“这次疫情让大家认识到,健康的体魄对人的生活和发展有多么重要。”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教研员裴玲云参与了《粤课堂》体育课的设计与。
2015年起,裴玲云已开始接触和研究微课、慕课等线上课程。“当时网上的微课都比较零散,我在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体育学科服务,实实在在提升教学效果?”
以此次线上教育为契机,裴玲云设计了两大系列主题、13个小单元,共38节课的体育微课教学系列课程。
其中,每堂课含有“今日学”+“今日练”部分,为同学们准备了丰富的方法和训练方案,由教师为学生进行锻炼动作的示范。课程设计中增加了亲子互动元素,鼓励学生与家长就体育和健康知识进行对话讨论、分享交流。
对于长期研究线上教育的裴玲云而言,《粤课堂》的体育课程设计并不是件难事,相反,是将体育与信息化手段相结合的契机。但团队中部分教师对线上教育接触较少,协助他们课程耗费了裴玲云不少时间和精力。
“疫情防控期间的线上教育,是对过去教育信息化的一次检验,也是一次集体培训。”吴颖民说,线上教育需要运用信息技术,需要将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能否做好线上教育,着教师的教育信息化能力。
事实上,教育信息化探索已久。2000年10月,全国全面启动教育信息化工作。2017年,广东省教育厅印发《广东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深入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广州市海珠区晓港东马小学校长李颖致说,近年来,省、市、区均组织了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但在此次线上教育中,教师们还是有些“措手不及”。一些教师对线上教育工具、网络技术的使用并不熟悉,一节课程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在课后批改作业和答疑时,有些老师不太熟悉作业批改工具,对学生进行作业反馈也不容易。
“之前培训的时候,我们觉得培训的内容挺超前的了,但是经历这次线上教育,我们发现老师整体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李颖致说,希望未来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培训能够更常态,更超前。
“经历此次线上教育的新样态探索后,传统课堂教育不能再一成不变,也不能‘新瓶装旧酒’,而是要真正变革和探索。”吴颖民说,广东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工作开展已久,但并不是所有教师在此次线上教育中都能交出满意的“答卷”。未来,、学校要加大投入,对老师进行培训,老师自身也要增强危机感,学习新技能,掌握新本领。
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育突破了以往信息化教学只在校内、少数学校之间的局限,而是家校、全省,资源共享推荐阅读:自然基金,通过这次探索,教师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教育信息化可以超越时空的,使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师生互动有新的方式。
“但教育信息化并不简单等同于在线教育。”吴颖民说,此次线上教育是特殊时期采取的不得已的手段,不会是未来的常态。但教育信息化是未来教育的方向,也将是常用的手段。
吴颖民进一步解释道,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于利用信息化手段突破时空局限,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但是推进教育信息化中带来的线上教育新形式并不能代替目前的学校形式,因为学校教育会给孩子们更为系统、完整的教育,这其中包含人的社会化,是线上教育不可替代的。
“但教育信息化作为一种发展方向,必将推动教育深度变革。”他说,教育信息化将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使教育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更好的教书育人效果。
“未来‘互联网+教育’是势不可挡的。老师必须更新、与时俱进。”裴玲云认为,只有摆正了对线上教育的态度,加上技能上的锻炼与提升,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钱冬明认为,推进教育信息化也要推进“教研年轻化”,同时,要将教育信息化真正落地。他,在教研员队伍中增加年轻教研员力量,研设计上为教育信息化增添动力。同时,要做好教育信息化的落地,除了开展研究,更要在教师教学常态应用中检验研究,以实际需求倒逼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普及和深入。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