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D [题解] 纤维蛋白原是凝血过程一系列酶促反应的最终底物,故在DIC时,各种凝血因子中以纤维蛋白原消耗最为突出,因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是DIC的重要实验室诊断依据之一。
[答案] D [题解] 失代偿型DIC时,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占优势,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明显减少,3P试验(+),常见急性DIC及重症DIC。
[答案] E [题解] 慢性型DIC常继发于恶性肿瘤、胶原病、慢性溶血性贫血等,由于病程长,有一定的代偿能力,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生成多于消耗,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较完善,常以某个器官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一定条件下可转为急性型。
[答案] B [题解] DIC患者出血的原因是随着微血栓形成有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性减少,同时继发性纤溶活性加强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它们都有抗凝血的作用。
[答案] E [题解] 在DIC晚期,因凝血物质消耗性减少和继发性纤溶系统激活,使纤溶系统活性大于凝血系统活性,表现为出血。
[答案] A [题解] 激肽释放酶可使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组织缺血、缺氧、变性坏死时,子宫、前列腺、肺等组织大量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以及在肾上腺素作用下,使纤溶酶原激活物释放增加,激活纤溶系统。
[答案] C [题解] FPA和FPB是凝血酶水解纤维蛋白原为纤维蛋白时放出的两种短肽。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原为一些可溶的多肽碎片,包括D和E片段及它们的中间产物X和Y片段,统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8.子宫、肺等脏器手术或损伤出血导致原发性纤溶亢进时,以下哪项实验室检查是不正确的?
[答案] E [题解] 凝血酶水解纤维蛋白原产生交联纤维蛋白,而后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最后生成D-二聚体,所以D-二聚体是反映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指标。而子宫、肺、卵巢、肾上腺、前列腺等脏器富含纤溶酶激活物,手术或损伤时导致的属于原发性纤溶亢进,血中FDP增高,D-二聚体却不增高。
[答案] D [题解] 在DIC时,随着凝血物质被激活,形成大量微血栓,继之凝血物质因消耗而减少,同时继发性纤溶活性不断地增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它们都有抗凝血和促进出血的作用。而微循环障碍时有利于DIC的发生,本身并不直接导致出血。
[答案] B [题解] 发生DIC时,可因肾上腺皮质微血管内微血栓形成,阻塞微循环,引起肾上腺皮质出血性坏死,造成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即华-佛综合征。常继发于暴发型流脑。
[答案] C [题解] 高度纤溶亢进,由于D-二聚体可进一步分解为小分子物质使测定值比实际含量低。
[答案] A [题解] 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活化C3 和C5(C3a和C5a),又称为过敏毒素和趋化因子,具有提高血管通透性、收缩平滑肌、刺激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以及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等作用。 释放出的组胺能使毛细血管、微静脉等部位的血管内皮细胞收缩,内皮细胞之间的裂隙扩大,内皮下胶原暴露而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组胺还能产生类似激肽的作用,使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显著降低外周阻力,在DIC诱发休克中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 D [题解] 皮质激素能抑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当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时,使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功能显著降低,故容易诱发DIC。
[答案] C [题解] DIC时微血管内沉积的纤维蛋白网将红细胞割裂成碎片而引起的贫血,称其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答案] B [题解] DIC发生时,主要是微血管内沉积的纤维蛋白网割裂红细胞所致。缺氧、酸中毒及内毒素造成的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也是红细胞损伤的原因之一。
[答案] E [题解] DIC时血小板消耗增多,所以血小板计数减少。凝血时间高凝期表现为时间缩短,低凝期及纤维亢进期表现为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因消耗而降低。
[答案] B [题解]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试验是给被测血浆中加入富含组织凝血活酶的兔脑粉和钙离子后,观察正常血浆和待测血浆发生凝血所需时间的差异,故该试验检查外源性凝血系统活力。DIC时,由于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等被大量消耗,在血浆中加入兔脑粉和钙离子后发生凝血所需时间显著延长。
[答案] C [题解] 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降解成纤维蛋白单体,而纤溶酶使纤维蛋白(原)降解成FDP,纤维蛋白单体和FDP中的X片段可与①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和②纤维蛋白晚期降解产物结合成可溶性复合物。副凝试验利用鱼精蛋白使上述可溶性复合物中的纤维蛋白单体和FDP中与X片段解离,然后纤维蛋白单体又各自聚合成肉眼可见的凝胶状物析出,这种不经凝血酶的作用而引起的凝集反应称副凝反应。
[答案] A [题解] 凝血酶时间试验是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后,测定受检血浆发生凝固所需要的时间,以反映凝血第三阶段(纤维蛋白生成阶段)和抗凝血的功能,在DIC时,由于高凝过程消耗了大量纤维蛋白原,而在继发性纤溶亢进阶段又会生成大量FDP而抑制凝血过程,故DIC时,凝血酶时间测定常延长。若患者未用过肝素,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无明显降低,凝血酶时间延长则提示患者血浆纤溶降解产物含量增多。
[答案] C [题解] DIC发病过程分为三个时期: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一般在急性DIC的高凝期即可应用抗凝血药物肝素合并潘生丁;在消耗性低凝期则在使用肝素的同时补充凝血因子;在继发性纤溶亢进期,则应在肝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纤溶药物,然后输血或补充凝血因子。同时要尽快去除引起DIC的病因,单用抗凝药往往会导致凝血-纤溶向失衡,尤其在DIC后期要慎用或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