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病变逐渐减轻,并开始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再生修复,GFR又逐渐恢复至正常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即由少尿进入多尿期。多尿是由于再生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和电解质的重吸收功能尚不完善所致。待肾小管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后,肾脏泌尿功能和机体内环境才逐渐恢复正常。
在严重烧伤、创伤、大量失血及手术后,有些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为非少尿型,其发病机制和体内机能代谢变化详见后文。
图14-1 急性肾小管坏死引起的肾功能衰竭时少尿发病机制示意图
还应当指出近年对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的研究表明,病理组织学检查证明只有一部分病人的肾小管有真正的坏死,而不少病人的肾小管只有轻微的病变,甚至看不到病变。然而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时,则可见无明显坏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器有损害,而且细胞生物化学方面的变化更为明显和广泛,因而有人认为,在这样的病人,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致病因素可能是肾内小血管的收缩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重要功能的损害。
三、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病过程中各期的机能代谢变化
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型的发病过程一般可分为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
(一)少尿期
此期尿量显著减少,并有体内代谢产物的蓄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它是病程中最危险的阶段。
1.少尿或无尿及尿成分的变化如前所述,急性肾功能衰竭出现少尿或无尿的机制与GFR减少,原尿由坏死的肾小管漏回间质以及肾小管阻塞等因素有关。当原尿通过受损的肾小管时,由于肾小管上皮重吸收水和钠的功能障碍,故尿比重低,尿渗透压低于350mOsm/L,尿钠含量高于40mmol(40mEq)/L,常达80~100mmol(80~100mEq/L)。由于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和肾小管上皮坏死脱落,尿中含有蛋白,红、白细胞和各种管型。这些改变与功能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时的尿液变化有明显差别,见表14-1。
表14-1 功能性急性肾功能衰竭与急性肾小管坏死少尿期尿液变化的比较
4/6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