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王宝山老师的博文“研究生也能当好审稿人”,突然很想写点关于咱们中国的学者们对于”审稿“这个工作的认识问题。 其实是一直有这样的想法,觉得可以呼吁一下。
我从事英文编辑工作算来也有8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也许因为我接触的大部分(99%以上)都是国外的审稿人,所以有点点崇洋媚外了。当然我这里可能也要再限定一下,我这里所说的国外,还是以欧美澳为主,因为我接触的审稿人大部分来自于欧美澳。
但是一次次的对比,一次次的实践告诉我,这种对国外审稿人的喜欢不是没有道理的首先,跟他们合作非常愉快! 总感觉国外的审稿人从心底里愿意做审稿这个在我们看来费神费力又没有钱的工作。 只要你邀请的专业方向是正确的,邀请的时段是合适的,他们往往都能欣然接受。
可能是看多了国内一些人对审稿的推脱、拖延……(为避免被拍砖,我声明这不是泛指,只是我所接触到的一些情况),我总是很”小人“地想,他们是不是真的都从心底里乐意做这个审稿的工作? 是什么在支撑这种意愿? (其实他们可能连想都不想这个问题,他们可能形成一种学术习惯,他们也可能把这个当成吃饭一样的学术必需品)
我继续”小人“的分析:
这种意愿靠体制吗?比如某种晋升或者申请项目的条件?我目前只知道中国的学者要拿美国绿卡,有审稿的经历会有所帮助,因为我曾经被审稿人要求写个审稿证明给他。 其他的国家或者其他门槛中是不是审稿会有所帮助我不得而知,可以请博客上的海派们多多补充。
可是我总感觉真正好的审稿人不像是为了这些东西才给你审稿。 他们可以一年给你审很多次,每次都很认真,他们甚至认真到帮你改文章,改语言(非常费时间)。凡王宝山老师提到的一些审稿原则(或者说三字经),他们基本上都能够做到。所以我对于这些审稿人,总是心存感激,碰到特别好的审稿人,每每都会感动半天。 在学术腐败经常曝光的今天,这种纯粹的义务的举动是值得我为之感谢的。
有时候我也会想,其实审稿的过程,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 我自己鉴于这个认识,从2006年开始要求所有的编辑都参与稿件的初审工作(这个在我这个编辑部做起来其实很不容易的,因为男科学这个学科非常小,而我们的编辑没有一个曾经是这个领域的人,所以我极力想要提高编辑们在这个领域的学术水平和判断力),为尽量避免我们自身的能力带来的错判误判,这样的初审在责任编辑做了以后,要在集体讨论后才决定直接退稿还是继续送审,如果集体讨论还不确定,就找专家去快速初判。 在这样过关后的稿件,才能送出去外审。 这个看似复杂的程序,其实让我们的稿件处理周期得到了快速提升,编辑的专业知识也得到了提升,编辑们对学科热点也逐渐有了认识和提高。
我其实更相信这样的审稿过程,对专家们来说也是不可多得的机会呀! 首先,人家请你审,是对你的认可,咱们小小虚荣一下么,也可以提升自信心; 其次,大部分情况下,作者做的内容多少有一定的创新新,也会有一些见解,对于联系自身工作发散思维也是很有价值; 再次,审稿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也要查阅文献,可以把这个小领域重新认识一下,说不定什么时候找到灵感,能开辟出新的方向和领域;最后,我虽然不愿意我的审稿人让研究生给我审稿,但是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启发,我们可以让研究生就这个文章展开调研和讨论,当然导师要先做足功课,以便真正起到育人的功效……
所以,衷心期盼有这么一天,我们一觉醒来,发现中国的学者们都发自内心的愿意审稿了,都爱上审稿了,都抢着来审稿了!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3818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