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线医书 > 内科学 > 血液病学

第五节 出血性疾病(hemorrhagic Disorders)

时间:2009-06-24  来源:Med999网  作者:admin
正常血清无 

  四、因子活性测定

  采用一期法,将已知有关因子缺乏的血浆做为基质血浆,加入兔脑浸出液,白陶土悬液、氯化钙及不同稀释度血浆,按凝固时间制成有关因子活性曲线。然后对受检标本进行换算,以确定病情程度,根据Ⅷ:C百分率分型,重型<2%,中型25%,轻型625%,亚临床型>45%。因子Ⅸ分型不同。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男性患者(因子Ⅷ、Ⅸ缺乏),有家族史,性联隐性遗传(因子Ⅺ缺乏为常染色本不完全隐遗传),有关节、肌肉等出血特点;实验室检查KPTT、STGT异常,纠正试验及相应凝血因子减少等,诊断无困难。

  血友病须与血管性假血友病(Von Willebrand病)鉴别,后者的特点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血浆中缺乏因子Ⅷ相关Vw因子(ⅧR:WF)及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Ⅷ:RWF具有ⅧR:RCF,ⅧR:WF/BT和ⅧR:WF/GB活性。本病特点是出血时间延长,阿司匹林耐量试验阳性,血小板对玻璃珠的粘附性降低,对瑞斯托霉不聚集,血浆中因子Ⅷ:C和ⅧR:Ag减低,Ⅷ:C/Ⅷ:Ag比值增高。临床上以皮肤粘膜出血为主。

  预防

  一、避免创伤或较重的体力活动 尽量避免注射和手术。

  二、禁服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如阿司匹林、保太松、消炎痛、潘生丁等。活血化瘀的中草药亦应避免。

  三、花生衣

  有抗纤溶作用。可减轻出血,缩短凝血时间,但不能提高凝血因子水平。花生衣4g/日。

  四、开展传递者的诊断咨询工作  

  在妊娠早期进行基因诊断,对血友病胎儿终止妊娠。

  治疗

  一、局部止血治疗  

   包括局部压迫、放置冰袋、局部用血浆、止血粉、凝血酶或明胶海绵贴敷等。

  二、替代疗法

  (一)输血浆  为轻型血友病的首选有效疗法。新鲜血浆和新鲜冰冻血浆含有所有的凝血因子。因子Ⅷ:C不稳定,生物半衰期为812小时。因子Ⅸ较稳定,可输5天以内的库存血,一次最大安全量为1015ml/kg。输注1.000ml血浆可使因子Ⅷ提高正常的2025%,不易达到25%以上,重症出血需提高到正常的2540%。因子Ⅸ易弥散至血管外,输血浆1520ml/kg,仅可使之升高510%,故对严重出血,必须用因子Ⅸ浓缩剂。因子Ⅺ不易弥散,一次输血浆720ml/kg,可使因子浓度提高3050%,且可持续12天,对重症出血可达止血浓度。维持量可酌情510ml/kg/每12小时或每日。术后用到1014天或至伤口愈合。

  需要输入的凝血因子理论值计算法

  需要输入的血浆量(ml)=(要求达到的血浆水平%-测得的血浆%)×血浆容积。

  血浆容积(L)=体重(kg)×0.07×(1-红细胞压积%)

  计算出理论值后,尚需根据弥散和生物半寿期以及实际有效率,决定是否需用首剂负荷量以及间隔多少时间补充一次。

  (二)冷沉淀物 所含因子Ⅷ较新鲜血浆高510倍。须冷冻干燥存于-20°C下,室温下放1小时活性即丧失50%,故应于1小时之内输完。

  (三)中纯度因子Ⅷ制剂已被广泛用于临床,因子Ⅷ活性可提高25倍以上。4°C冰箱保存,用时加蒸馏水溶解静脉滴注,用于重度血友病。国外已有高纯度因子Ⅷ。

  (四)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剂  即因子Ⅸ浓缩剂中含有因子Ⅷ和因子Ⅸ。

  后二者剂量,轻型出血510U/kg/次,1-2次,中度出血30U/kg/次,重度出血50U/kg,连用45日或伤口愈合。每单位因子相当于男性新鲜血浆1ml。

  三、去氨基-D-精氨酸血管加压素

   (DDAVP)可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ⅧR:Ag,而Ⅷ:C的升高与ⅧR:Ag上升有关,有后可使Ⅷ:C增加2~3倍,但对严重血友病无效,常用于轻型血友病甲及血管性假血友病。0.30.5ug/kg,以30ml生理盐水稀释后在20分钟内静脉点滴完毕。12小时后重复一次,每疗程25次,亦可局部应用,但剂量须加大。副作用心率过快,颜面潮红,有抗利尿作用。DDAVP可促进纤溶酶活化素的释放,激活纤溶系统,故应同时应用6-氨基已酸1g,每日三次口服,也可先用1g静注,后改为口服。

  四、肾上腺皮质激素  

  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对控制血尿、加速急性关节积血的吸收及对有Ⅷ因子抗体的患者有一定疗效,可与输血浆及浓缩剂合用。

  五、抗纤溶药物 

   常用6-氨基已酸,有血尿及脑出血者禁用。

  六、达那唑

   (danazol)可使因子Ⅷ浓度上升,600mg/d,连服14天。

(沈素芸)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多种原因致弥漫性微血管内血栓形成,继之因凝血因子及血小板被大量消耗及纤维蛋白溶解亢进而发生的出血综合征。本征亦称消耗性凝血病(consumption coagulopathy)或去纤维蛋白综合征(defibrination syndrome)。

  病因

表5-5-5  DIC的常见病因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内容
推荐文章
如何用 EndNote 编辑适合投稿杂志的参考文献格式
如何用 EndNote 编
如何进行医学论文发表与写作
如何进行医学论文
如何获取制作高质量SCI论文图片?
如何获取制作高质
虚拟现实、云技术、人工智能,未来教育有啥不一样?
虚拟现实、云技术
代写论文被发现 竟因毕业论文“高大上”
代写论文被发现 竟
如何使用Endnote X7进行文献管理?
如何使用Endnote
SCI医学论文写作及投稿技巧汇总
SCI医学论文写作及
“你的论文充斥着垃圾”:英文科研论文写作逆袭之路
“你的论文充斥着
赞助商链接
热门文章
  • 第二节 贫血(Anemia)
  • 第三节 白血病(Leukemia)
  • 第一节 血液病学总论
  • 第五节 出血性疾病(hemorrhagic Dis
  • 第四节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
  • 第六节 淋巴瘤 (Lymphoma)
  • 第八节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
  • 第七节 恶性组织细胞病(Malignant Hi
  • 最新文章
  • 第一节 血液病学总论
  • 第二节 贫血(Anemia)
  • 第三节 白血病(Leukemia)
  • 第四节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
  • 第五节 出血性疾病(hemorrhagic Dis
  • 第六节 淋巴瘤 (Lymphoma)
  • 第七节 恶性组织细胞病(Malignant Hi
  • 第八节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
  •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