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是补肾基础方,是宋代名医钱乙据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肾气丸化裁而来,已有近千年的使用历史,处方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三味补药和牡丹皮、泽泻、茯苓三味泻药组成,是中医方剂学中的经典配伍,常用来治疗腰膝酸软、盗汗遗精等肾阴虚症状。
传说当时幼年太子得了失语证,众太医无法。出身民间的钱乙认为:牙不紧则口不语,故用此方补肾固齿,不久太子便痊愈了。许多太医不服,前来“讨教”:“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肾气丸应有八味药,你这方子少了两味,是忘了吧?”钱乙笑了笑说:“没有忘。张仲景这方子是给大人用的,小孩子阳气足,我认为可以减去桂枝、附子两味助火的药,免得孩子吃了太过燥热而流鼻血。”众医听了,顿时心生敬佩。
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组成,古时主治小儿肾阴不足所致的发育迟缓(如出牙迟、站立迟、行走迟),头发稀少枯黄,囟门久不闭合,筋骨痿软,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症;后逐渐推广成为治疗肾阴虚证的良药,并广泛运用于肾阴虚体质人群的养生保健,从而成就其千古名方的美誉。
儿童弱视从有关资料中发现有许多描述与眼睛相关的疾病(神不足,目中白睛多、目无精光、白膜遮睛、畏明)得到,试用于小儿先天性弱视。这是临床经常遇到的小儿疾病,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即使经过“弱视训练”等方疗后,视力大多也难以提高,影响生活与学习,配合运用六味地黄丸后,显示出明显的疗效。儿童睡眠异常从原文治疗“身反折强直、手足,惊悸”等得到提示,用于小儿睡眠异常,如睡而多动、频繁翻身、满床乱滚、半夜经常突然坐起等。从西医角度看,应该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全相关。辨证用药后大多数家长反应小儿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儿童性便秘从误用六味地黄丸后,不少患者出现腹泻的副作用得到,用于小儿性便秘,日不便,便时干结如粒,辨证用药后也大多转为正常的大便。正确把握体质特点才能用药并非所有孩子都能用六味地黄丸,根据钱乙对本方的描述,结合多年来临床运用体会,发现适合运用六味地黄丸的小儿有以下特点:偏瘦,好动,入夜睡眠不安,刚入睡时满头热汗出,平时喜欢肉食,高热时易抽筋,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舌嫩红偏胖大,舌苔薄少。(中医辨证属于肝肾不足者)
有意思的是,如果药能对证,孩子会非常喜欢服用,明明是药丸,却会被孩子当糖果一样含着或嚼着吃,甚至有主动向家长要着吃的孩子。这些孩子经过用药,睡眠、食欲、脾气性格、大小便都能得到很好改善,身体越来越健康。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