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双膦酸盐辅助治疗用于降低乳腺癌骨转移风险的研究广泛开展。早期乳腺癌研究协作组(EBRTCG)开展了一项辅助双膦酸盐的Meta分析,纳入了18776名患者。其结果表明,辅助应用双膦酸盐可以显著降低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乳腺癌相关死亡率(HR, 0.82; 95%CI, 0.73-0.93)。因此,一些指南也把辅助唑来膦酸/氯膦酸盐作为了绝经后乳腺癌患者辅助治疗的推荐方案。
那么,是否所有绝经后乳腺癌患者术后都应该应用辅助双膦酸盐呢?有没有预测因子可以进一步对患者进行筛选呢?近日,Costa教授针对这一问题,在Lancet Oncology上发表了一篇Comment,以下是详细内容。
患者的年龄、月经状态对于骨密度和骨的重再建十分重要。所以,骨微中雌激素相关的改变情况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女性中对骨转移发生率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现在,科学界没有解决的重要争端是,卵巢功能是否在调节人体对肿瘤细胞的反应和作用于人体的治疗方法(如唑来膦酸)的疗效中起到重要作用。
是否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应该用辅助双膦酸盐治疗,就是与之相关的问题。辅助双膦酸盐在绝经后女性中开始了应用,也不管绝经是生的,手术造成的,还是卵巢造成的。
辅助双膦酸盐应用在年轻乳腺癌患者中也常令人期待的治疗策略,因为年轻女性发生骨、内脏转移的风险均较高。考虑到这一点,目前35岁以下,接受强化内分泌治疗(AI+卵巢功能)的绝经前高危乳腺癌患者接受辅助双膦酸盐的人数也呈上升趋势。
MAF是一个影响很多乳腺癌骨转移发生相关基因表达的因子,被当做骨转移的预测因子研究。在Lancet Oncology上,Coleman教授及他的团队报道了Ⅲ期 AZURE研究(EBCTCG最大的Meta分析)的二次分析结果,探究是否MAF扩增状态(应用FISH检测拷贝数)可以预测辅助标准治疗联合或不联合唑来膦酸的疗效。
在1739例提供原发肿瘤样本的患者中,865名接受了FISH检测。中位随访时间为84.6个月。最终282(33%)的患者出现了远处转移(对照组147例,唑来膦酸组135例),60名出现骨转移(对照组39例,唑来膦酸组21例)。
虽然对于探究MAF状态和骨转移潜在联系来说,病例数还是有些小,但是该结果已经能说明一定问题。
结果表明,MAF阴性亚组较MAF阳性亚组相比,唑来膦酸降低主要研究终点无性疾病期(iDFS)的幅度更大(HR, 0.52; 95%CI, 0.36-0.75)。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MAF也可能可以预测非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应用辅助唑来膦酸的坏处,尤其是骨外复发率方面更为明显(唑来膦酸 vs 对照组 HR, 6.92, 95%CI, 12.44-19.60)。
并且,停经前早期乳腺癌患者可能有高危的骨流失、骨质疏松风险,根据MAF阴性选择可能非常重要。
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中的确认性队列、医学研究亟待开展。MAF扩增状态如果能应用到临床,那将对双膦酸盐在早期乳腺癌中的辅助应用、排除部分绝经前患者十分重要。
MAF状态也可能指导地诺单抗的治疗。地诺单抗的辅助治疗目前尚处未知状态,辅助地诺单抗目前仅在激素受体阳性、绝经后、接受AI患者中进行了尝试。纳入绝经前、后女性的地诺单抗辅助治疗前瞻性研究D-CARE正在进行中(NCT01077154)。
AZURE研究给我们也提供了找到其他骨转移相关Biomarkers的机会。例如CAPG、GIPC1高表达的乳腺癌患者首次远处转移为骨转移的概率较大,这些markers也可能指导辅助唑来膦酸的治疗。
卵巢功能和双磷酸盐对于预防乳腺癌骨转移的复杂相互作用尚不明确。Coleman和他的团队也没有提供该相互影响的确切解释。但是,毫无疑问的是,他的研究为“是否辅助唑来膦酸适合所有患者使用”这一问题提供了性的思。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