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岁患者于先生因“反复口腔溃疡1年余,加重伴有腹痛3月”入住天津医大二院消化科。患者住院前,曾多次就诊于外院,查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未见明显异常,查小肠强化CT及PET-CT均显示回肠末端黏膜增厚,为进一步诊治入住天津医大二院。
入院后,消化内科广主任带领全科医务人员在完善常规检查基础上对病例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分析,结合患者影像学资料综合分析显示,患者病变部位可能在小肠。目前可行的检查包括胶囊内镜和小肠镜。患者回肠末端黏膜存在增厚问题,如果使用胶囊内镜检查,很可能出现胶囊肠内滞留的风险,胶囊内镜取不了活检,所以这个患者更适合行小肠镜检查。
一直以来,小肠是消化内科临床检查的盲区,许多小肠疾病因此得不到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近日,天津医大二院消化内科引进国际上先进的单气囊小肠镜正好可以给于先生检查。小肠镜下医生发现,患者距回盲部50cm、30cm、10cm的部位分别存在溃疡面,溃疡形态不规则,局部黏膜增厚,术中取活检送病理显示,肠黏膜多发肉芽组织,患者最终诊断为克罗恩病。至此,困扰患者一年余的谜团终于揭开了。
天津医大二院消化科广主任介绍,小肠位于消化道的中段,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全长约5—7米,占消化道全长的75%。上端起从胃幽门,下端在右髂窝与大肠相接,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它是食物消化与吸收的主要场所,同时还肩负着内分泌和免疫功能,有着人体“生命之河”的美誉。因其特殊的解剖,内镜检查不易到达,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作肠道的“死角”。由于小肠是消化内科临床检查的盲区,导致许多小肠疾病得不到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虽然目前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小肠镜都已普及,但是胶囊内镜只能作为诊断工具而无法实施镜下治疗,而双气囊小肠镜费时长、患者痛苦大,且操作有一定难度。单气囊小肠镜是在双气囊小肠镜基础上加以改进,其优势在于操作更加简便,仅一个气囊交替充放气,镜端灵活,视角大,图像连贯清晰,同时可反复观察病灶、活检、治疗及定位,可对疑有狭窄或梗阻的病人进行检查和治疗,明显提高了小肠疾病的诊断率。
目前,天津医大二院消化科已能熟练运用胃镜、结肠镜、胶囊内镜、小肠镜等手段,实现了整个胃肠道检查全部贯通,极大地提高了对于各种胃肠道疑难复杂疾病的诊治水平。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