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真菌病(IFD)系指真菌侵入人体,在组织、器官或血液中生长、繁殖,并导致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的感染性疾病。参照《中国性真菌感染工作组.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五次修订版)》,本文简要整理了治疗部分。
初级预防指具有IFD高危因素的患者,出现临床感染症状前预先应用抗真菌药物预防IFD发生。推荐的抗真菌药:
➤对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患者,推荐泊沙康唑、米卡芬净、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卡泊芬净等。
再次预防指对既往具有确诊或临床诊断IFD病史的患者,在IFD达到完全或部分缓解后再次接受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时,给予既往IFD治疗有效的抗真菌药物,以预防IFD再次发生。推荐的抗真菌药:
➤首选既往抗真菌治疗有效药物,剂量与初级预防相同,多采用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卡泊芬净、两性霉素脂质体或泊沙康唑等。
➤合并急性或慢性GVHD接受免疫药物治疗的患者则疗程应延长至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临床症状控制,免疫剂基本减停为止。
经验治疗是指以持续粒缺发热且广谱抗菌药物治疗4~7 d无效作为启动治疗的主要标准,推荐用于IFD高危患者。可选择的药物:
➤血液病患者IFD病原体中曲霉菌多见,一般选择覆盖曲霉菌的广谱抗真菌药物。目前可选用的药物有伊曲康唑、卡泊芬净、脂质体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米卡芬净和伏立康唑。
➤对于接受覆盖曲霉菌广谱抗真菌药物预防治疗的患者,IFD经验治疗药物选择仍不明确,一般推荐换用其他类型抗真菌药物,如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或脂质体两性霉素B。
诊断驱动治疗是指患者在无临床感染症状或出现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的持续性粒缺发热,合并IFD临床影像学标志和微生物学标志,且尚未达到确诊或临床诊断IFD时给予的抗真菌治疗,尤其适用于IFD低危患者。
根据IFD而定,至少应用至体温降至正常、临床状况稳定,而诊断驱动治疗的疗程依据应包括IFD相关微生物学和/或影像学指标恢复正常。
➤对于非粒缺患者,氟康唑、卡泊芬净和米卡芬净均为推荐治疗药物,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可作备选药物;对于病情严重或曾用唑类抗真菌药物预防治疗的患者,首选棘白菌素类药物。
➤对于粒缺伴念珠菌病的患者,棘白菌素类和脂质体两性霉素B可作为首选用药。对于光滑念珠菌,推荐首选棘白菌素类药物,其次为脂质体两性霉素B;对于滑念珠菌,推荐首选氟康唑和脂质体两性霉素B;对于克柔念珠菌,可选择药物为棘白菌素类、脂质体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
➤念珠菌血症患者应考虑拔除中脉置管,若保留静脉导管,推荐棘白菌素类和脂质体两性霉素B治疗。
➤对于临床情况稳定、非粒缺患者,使用氟康唑400 mg/d静脉点滴或伊曲康唑静脉注射;伴粒缺的播散性念珠菌病、治疗无效或临床情况不稳定患者,推荐棘白菌素类、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伏立康唑等。
➤播散性念珠菌病如肝脾念珠菌病,抗真菌治疗疗程至少应持续至血培养转阴和影像学提示病灶完全吸收,常需数月时间。
➤推荐脂质体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治疗。临床症状稳定、既往未进行类药物预防、粒缺恢复且体外药敏试验者,可推荐氟康唑治疗。
➤目标治疗疗程推荐为6~12周,根据IA临床严重程度、相关症状和体征恢复速度以及免疫状态改善情况决定。
➤研究表明,对于高危IA患者,作用机制不同的抗真菌药物联合可能更有效,如棘白菌素类药物联合伏立康唑或脂质体两性霉素。
中性粒细胞数量和免疫功能与IFD治疗预后相关,适当减停免疫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应用和/或中性粒细胞输注有助于IFD治疗。
参考文献:中国性真菌感染工作组.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五次修订版).中华内科.2017,56(6):453-458.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