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名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致病基因为ATP7B,编码一种铜转运P型ATP酶。该酶功能减弱或导致血清铜蓝蛋白合成减少以及胆道排铜障碍,蓄积于体内的铜离子在肝、脑等处沉积,引起进行性加重的肝脏症状和脑部症状。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①持续性血清转氨酶增高;②急性或慢性肝炎;③肝硬化(代偿或失代偿);④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伴或不伴溶血性贫血)。
①帕金森综合征;②运动障碍:扭转痉挛、手足徐动、舞蹈症状、步态异常、共济失调等;③口-下颌肌张力障碍:流涎、讲话困难、声音低沉、吞咽障碍等;④症状。
确诊肝豆状核变性后,药物治疗以驱铜药物为主,驱铜及铜吸收的药物主要有两大类药物,一是络合剂,能强力促进体内铜离子排出,如青霉胺、二巯丙磺酸钠等;二是肠道对外源性铜的吸收,如锌剂、四硫钼酸盐。
除了药物治疗,饮食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饮食治疗的目的就是通过利用食物因素,大大减少铜的摄入、促进铜的排出,肝功能,减轻症状,防止病情发展,维持和巩固已获得的疗效。饮食治疗是治疗本病的一项基本的、必要的有效措施,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而饮食护理是重要的一环。其原则为:①低铜、促排铜饮食。②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③高维生素饮食。④减少脂肪摄入。⑤适量摄入碳水化合物。
对于食物的选择:在低铜的基础上,选择高锌、高钙、高钼等矿物质的食物。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脂肪摄入因人而异。慎食油炸、坚硬、粗纤维食物。
避免含铜高的食物如动物的肝脏和血、豆类、坚果类、菌类、贝类、牡蜗和虾蟹类、巧克力、可可、龙骨、牡蛎、蜈蚣、全蝎等动物性中药。日常适宜摄食的低铜食物有:精白米面、瘦猪肉、瘦鸡鸭肉、白菜、萝卜、藕、芥蓝、牛奶等。同时注意使用铜制的炊具、器皿烧煮食物。
蛋白质是构成组织和修复细胞的重要物质,还有肝的功能。据报道,蛋白质的分解产物氨基酸与铜结合,促进铜的排出。一般给予1.5~2g/kg.d,多选用蛋清、牛奶及奶制品等优质蛋白质。大多数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有肌强直或严重震颤、不自主运行致体力消耗过多,故应注意适当补充营养。
充足的维生素C,可以防止肝功能衰竭和感染,应用大量维生素C的食品,每日宜摄入维生素C 500mg。为了神经系统,肌紧张不全和震颤可多用含维生素B1、维生素B6丰富的食物。维生素B6还可以避免因用促进铜盐排泻的药物(D-青霉胺)而引起的维生素B6缺乏。
5.此外,由于铜盐沉积继发钙、磷代谢障碍,加上金属络合剂药物的长期使用,往往形成弥漫性骨质脱钙,应给去油骨头汤、蛋黄等含钙丰富的食物。必要时口服或静脉补充钙剂,儿童患者还应同时给予维生素D。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