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上“性心理”教育课:变性压力为成长动力
青春期,人处在人格化的过程中,性本能是人格化形成的动力。加强性心理教育,可变性压力为成长动力,引导人的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逐渐走向成熟。
1、性成熟普遍提前了
那位小学生为何10岁就产生了“青春期心性焦虑”情绪?原因是性教育严重滞后于性成熟。
现在第二性征的出现,已从原来的十二三岁,提早到现在的10岁左右。一份由广州市卫生保健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广州市小学五六年级中,已有30%左右的男孩和女孩具有了性成熟的标志,分别出现遗精、月经初潮等生理现象。
而“性生理教育”普遍到初二才开始,所以,一个关于“小学生青春期健康知识调查问卷”显示,40%的受访学生不知道“月经”、“遗精”是怎么回事,大部分孩子更是不知道“女孩来月经、男孩有遗精就有了生育功能”。
由于知识的缺乏,不免会让早熟的孩子产生性困惑。个案中那位10岁小男孩的心中困惑是:“我怎么了?我怎么和人家不一样?”待心理咨询师说:“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人发育到你这个年龄后,都会这样,大哥哥们都是这样的!”小男孩才大大地松了口气。
2、男孩会有“乱伦”梦
个案中高一男孩焦虑的原因是,他经常在梦里梦见和妈妈搂搂抱抱,醒来他慌恐不已:“我怎么能和妈妈这样?我怎么能这样猪狗不如?” 恐惧、内疚、烦恼,以及深深的道德自责,让他陷入焦虑情绪中。
心理学一个调查发现,大多数男孩都至少有一次梦到过自己与女性亲人在一起,原因是,男性靠视觉来接受外界性刺激的能力极强,在空间中想象出一个物体形状的心理能力也极强。青春期男孩正在形成和发展这些能力,因此在他的性梦中总会出现一个活灵活现的女性形象,非常具体,非常逼真。因为他这时还没有或者刚刚开始注意女同学,还不大懂得女性的魅力何在,唯有母亲、姐妹才可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女性亲人进入他的性梦完全是必然的、不由自主的!
只有男孩长大后,接触其他女性越多,性梦中的女性亲人形象自然就越少,直到完全消失,这时,男孩也就变成了男人。
由于性心理学不普及,很多男孩因“性梦”受到了伤害。曾有位初中生吞吞吐吐地对母亲说,自己不知为何一个月内几次梦到和小姨又抱又亲的。母亲听后勃然大怒,大骂:“不要脸!一定是你白天想了许多污七八糟的事情!”这位男孩因此心理变态;个案中的高一学生,对梦中之事难以启齿,闷在心里,痛苦地进行道德自责,闷出了暴躁的个性,产生了焦虑情绪。
3、“坏孩子”一夜变好了
性心理教育,还要抓住“性本能”这个推手,让孩子脱胎换骨、破茧成长。
一位学者说,他小时候特别调皮捣蛋,是公认的坏学生。但自从上初一时,班上转来一位新女生后,他立刻开窍了,变好了。 因为他喜欢上了那位女孩,下课,总0要从她的课桌前经过,闻闻从她身上漫出的雪花膏的香味,但他却不敢和她说话,只是想让自己成为男子汉,能引起她的注意。当时他非常瘦,为让自己强壮起来,他拿布缠在胳膊上,垫出了“肌肉”;他爱整洁了,进校门前总要将衣服理得挺括些。为了不让那位女同学看不起,他上课注意听讲,成绩突飞猛进,每次老师报到他的考试分时,他总要看看那女生的表情。
青春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人格形成的动力”,在青春期,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孩子开始日益关注自身的性别角色和与之相关的形体特征,男生希望自己魁伟、高大,有男子汉气质;女生希望自己苗条、漂亮,细心温柔,这就是“性本能”在推动人格的成长。
人格的形成和青春偶像有关。一位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学生说,当时他们男生喜欢看苏联的谍战片,很多人都梦想自己能成为智勇双全的间谍;而女同学则梦想成居里夫人那样的女科学家。
人具有向上发展的自尊心,有能力克服罪恶欲望,成为高尚的人类,那些为“黄毒泛滥”而苦恼的父母们,快快引导孩子崇拜健康的青春偶像吧!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