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Brian S. Kim博士表示,这些患者通常在白天和晚上都会经历瘙痒症状,对于某些患者而言,想要抓挠的冲动永远不会消失,尽管这是一项小型研究,但摄入托法替尼后,患者的瘙痒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因此研究人员很有必要开展更大规模的研究。相关研究或许也能够帮助解释为何早期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利用托法替尼能够明显使得湿疹患者机体的瘙痒症状明显消散。
本研究是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者连续纳入45名使用生物制剂进行治疗的转移性实体肿瘤的门诊患者。所纳入的受试者都在位于意大利罗马的Campus Bio-Medico Hospital of Rome接受治疗,研究时间为2010年9月至2011年11月。研究者将受试者分为2组:难治组或初发组,难治组的患者瘙痒反复发作接受标准治疗,初发组的患者既往未接受过瘙痒的治疗。在至少一周的系统性标准治疗后,难治组的患者接受阿瑞吡坦治疗,剂量为第一天125mg,第三和第五天各80mg。在初发组,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案与难治组一致,接受治疗的时间为第一次出现严重瘙痒反应时。瘙痒的程度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估。研究的原发终点为平均VAS评分出现变化。本研究在ClinicalTrials.gov注册。
科学家曾以为痒觉是痛觉的一种,属于比较轻微的痛觉。直到2009年,美国圣易斯大学痒觉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y of Itch at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的陈宙峰(Zhou-Feng Chen)及同事在小鼠体内发现了专门传递痒觉的神经元,才把两者区分开来。尽管痛觉和痒觉并不完全相同,但二者还是存在密切关联,它们在大脑某一区域内共享同一神经回。而正是因为共享回,就导致激活了一方,另一方就被——抓痒引起了痛觉,而痒觉的性就降低,所以抓痒能短暂地消除痒觉。同时,抓痒还会出可降低痛觉的5-羟色胺。如此一来,抓痒就让人觉得很舒服,不痛也不痒了。但是最近,陈宙峰的团队研究表明,抓痒这个动作会加剧“痒-抓-痒”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