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病人已经植入了支架但又出现了脑出血或脑缺血,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非常棘手的情况。遇到这些患者,我们该何去何从?在第二十八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的卜军教授就PCI合并脑卒中患者的DAPT策略选择进行了介绍和讨论。
2014年Lancet报道,中国是全世界卒中发病率最高国家之一。据估计,我国现有卒中患者750万,每年死亡卒中患者160万,每年新发卒中患者250万,每年直接经济负担约1031.25亿。
患者在接受PCI治疗后,脑卒中的流行病学会有一些变化:①PCI增加脑卒中发病率;②高死亡率、高率;③不合理抗栓药物调整影响临床预后。
一项研究对英国2007年至2012年期间426046例PCI患者进行观察,发现在6年的随访期间,脑缺血事件的发生率逐渐增加,而脑出血事件是逐渐降低的,但可以看到的是,脑缺血和脑出血都有一定的发生率。
无论是脑缺血或脑出血,均与主要不良事件、30天死亡率密切相关。而且如果进行不合理的药物调整,也会增加脑卒中事件。对于脑缺血,有文献报道围非心脏手术期暂停阿司匹林升高急性卒中风险3倍;PCI术后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可增加卒中风险89倍。对于脑出血而言,停用抗血小板药物会增加心脏缺血事件,但如果没有处理好大出血也会增加脑出血的死亡率。
对于这样复杂的患者,我们应在循证医学(临床、多学科协作、评估工具)的指导下,结合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AJC2017回顾性研究显示,PCI术期29~56天出血性卒中发病率升高3倍。荟萃分析发现,抗血小板相关脑出血预后更差。回顾性研究也表明,DAPT并发脑出血较SAPT血肿面积更大,也就是说,DAPT与脑出血发生、病死率及预后明确相关。
若考虑脑出血与抗血小板治疗有关,应权衡出血与缺血风险,并对脑出血进行分层,在酌情处理:(1)脑出血量大,导致患者生命体征紊乱或经评估有极大死亡风险;(2)脑出血量较大,引发新的神经功能损伤,并极有可能导致患者残疾;(3)虽然有新发脑出血,但对患者一般情况影响较小;或仅在影像学上发现新发出血,对预后影响不大。
对于前两种情况,应立即停用抗血小板药物,以稳定生命体征,降低残疾程度,改善整体预后。对于第3种情况,若为缺血事件高风险患者,可以考虑在停药7~10d后再考了恢复抗血小板治疗。
如果脑出血的同时还伴有消化道出血,停用阿司匹林,因为,阿司匹林导致胃肠道黏膜损伤的机制与氯吡格雷是不同的。
抗凝药物相关 ICH 患者恢复口服抗凝治疗的最佳时间尚不清楚。在无机械性瓣膜的患者中,至少在 4 周内避免口服抗凝治疗有可能降低ICH的复发风险(IIb 类推荐,B 级;新增)。如有指证,可在ICH 之后数天内重新开始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尽管其最佳时机也不确定(IIa 类推荐,B 级;新增)。
危及生命性出血患者,即刻暂停所有抗栓药物;止血后评估后再启动DAPT/SAPT;疗程时长无明确推荐(参考PCI出血高危组:ACS 6月;SIHD 1或3月)。
注意:2017 ESC及2016 AHA DAPT指南并未明确指出PCI合并脑出血患者的DAPT应用的启动、疗程及药物选择
ACS患者出血的评分最主要的是Crusade评分;房颤抗凝出血评分最主要是Has-Bled评分。但目前尚化工具可应用于DAPT-PCI患者脑出血及缺血风险的评估。
多项指南不推荐常规应用血小板功能及基因检测,不过血小板反应性评价可用于高危支架内血栓及出血高危识别。
2017年一项针对1783例PCI术患者的回顾性研究表明,PCI围术期49小时及第4至8周脑缺血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降压药物是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三大基石。与脑出血比较,脑缺血处理起来相对简单一些,方向也比较一致。
对于PCI患者合并脑缺血,指南也有一系列推荐。首先是,普拉格雷不推荐应用于卒中或TIA患者。中国指南推荐,考虑出血风险,不推荐常规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但对于ACS或1年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患者,应联合氯吡格雷(75mg/d)和阿司匹林(100~300mg/d)。
在2017 ESC DAPT指南里面可以看到,PCI合并心源性脑卒中的治疗原则基本上是,评分指导下抗凝优于抗血小板;轻型患者4~8周后重启抗凝,但尚缺乏足够。
中美2014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指南均指出,要根据耐受性个体化选择抗血小板药物。众所周知,如果脑缺血患者进行强效抗栓治疗,会出现脑缺血向脑出血的。因此,对于PCI并发脑缺血的患者,个体化治疗目标是不仅要防止再发缺血(心脑缺血事件),还要降低脑缺血-出血。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