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作为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居恶性肿瘤第8位,在我国居各类肿瘤第5位,其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居恶性肿瘤第6位,在我国居第4位。
早期食管癌筛查主要手段为内镜检查。利用前沿光学技术对食管黏膜层表面的可疑病灶进行放大观察。主要观察微血管形态的细微变化,从而判断是否存在肿瘤性改变。
普通白光内镜:食管黏膜病灶可表现为红区、糜烂灶、斑块、结节、黏膜粗糙、局部黏膜上皮增厚。内镜医师应提高对上述特征的认识,注意观察黏膜的细微变化,锁定可疑区域是开展后续精查的基础。
电子染色内镜:通过特殊的光学处理实现对食管黏膜的电子染色,突出病变特征,又可弥补色素内镜的染色剂不良反应及耗时长等不足。电子染色内镜和白光内镜之间可反复切换,操作更为简便。
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可将食管黏膜放大几十甚至上百倍,进而观察黏膜结构和微血管形态的细微变化,与电子染色内镜结合可使显示更为清楚,进一步提高早期食管癌诊断的准确性。
因此掌握食管黏膜层的微血管表现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应当要清楚认识它的组织结构,从而帮助我们在早期食管癌诊治的道上打好基础。
通过M-NBI放大观察正常食管的黏膜表面,我们会看见三种形态大小不同的微血管(图4,图5)。分别称为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上皮下毛细血管网(SECN)、分支血管(BV)。
仔细看,会发现它们的形态非常特别(图6)。IPCL的大小如点状一样;SECN像短细的丝;BV则如线条状的树枝。观察正常的鳞状上皮时,会出现明显的层次感。
从上图来看,黏膜层的层次结构明显、分界清楚。第一层就是黏膜上皮的第一层:EP(黏膜上皮层)。 是上皮细胞的发生层(笔者称为:无血管层)。
黑色框内红色的红细胞显示为血管,是在上皮层乳头内的,但它原本是不存在于上皮层,那么为什么在上皮层看到它呢?
(本文病理图片来源:雅安市人民医院 邵泽勇医师;内镜图片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镜中心 吴春成医师。)
[1]中国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2015 年,)中华消化内镜, 2016,33(1): 3-18.
[2]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 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精简版(2014年,)[J]. 中华消化, 2015, 35(5):294-299.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