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重建理论最初来源于计算机领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三维重建的研究越来越多。医学三维重建技术涉及到医学影像学、计算机图像处理、生物医学工程等多项技术,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在术前诊断、模拟仿真、解剖教学等方面都有重要应用。MRI盆底三维重建是基于图像序列的三维重建技术,是医学三维重建的一个分支,它可以简单理解为通过若干幅连续的盆底MRI二维图像,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获得人体器官三维图像。它在技术上要求熟练掌握盆底解剖及三维重建软件的使用。2000年,Fielding等基于MRI数据首次构建出健康女性肛提肌三维模型并进行了相关测量。随后,国外利用MRI三维模型了解肛提肌的形态、缺损的相关研究较多,但罕见会阴小肌群的三维研究。2012年,国外首次报道利用MRI数据构建主骶韧带数字化三维模型。而国内对盆底的MRI研究起步相对较晚,2009年才陆续进行肛提肌及主骶韧带的三维研究。但截至目前,国内外对女性盆底仍集中在正、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 )及产后妇女的静态MRI三维研究,动态三维研究极少,且几乎未见妊娠晚期、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后的盆底MRI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