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已,通过乙肝疫苗联合HBIG注射阻断失败的病例主要与HBV宫内感染有关,发生机制与HBV通过胎盘、生殖细胞或外周血单核细胞感染胎儿有关。随着HBV DNA水平的升高,HBV母婴发生率升高,可能会导致HBV防治免疫失效。HBV母婴率与HBsAg滴度和HBeAg滴度有关。有研究,母体HBV DNA > 10^8拷贝/ml与免疫失效相关。根据相关研究形成的基于HBV宫内感染的抗病毒“精准医疗”方案中,能够选择的药物是妊娠B类药物如替比夫定、替诺福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将LAM升级为妊娠B级的药物,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也将其与LdT和TDF一起列为宫内感染抗病毒B类药物。“精准”一方面是指在使用时间上的“精准”方案,另一方面是指对于围生期全程抗病毒治疗患者需要关注HBV耐药问题。
目前,研究人员认为HBV感染和早产、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和产后出血等妊娠不良事件有关系。妊娠期间易出现肝功能恶化或衰竭的患者需随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并且根据临床需要辅以其他相关治疗。对HBeAg阳性、HBV DNA ≥ 2×10^6拷贝/ml且肝功能正常的HBV感染者,TDF治疗可显著降低母婴的发生率,此类病例常选择在孕28周以后进行抗病毒治疗,也可根据患者的需求和临床经验,将抗病毒时间提前;对于HBV DNA > 108拷贝/ml的孕妇,需将抗病毒时间提前至28周以前以对病毒的持续。相比于TDF,替比夫定抗病毒的循证医学更充分,只要无耐药,在妊娠的各个时期均可有效降低HBV DNA水平,有利于阻断HBV母婴[42-45]。因此,HBV感染但肝功能正常的孕妇可在妊娠期根据病毒载量、有无耐药、肝功能以及患者需求等选择抗病毒药物,实施精准医疗,HBV感染母婴阻断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