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交感神经切除术(CSD)治疗长QT综合征、儿茶酚胺性室速、器质性室速的既往研究多为小样本研究,结果备受争议。2017年6月J Am Coll Cardiol发表了一项迄今最大样本量的关于CSD治疗难治性室速研究,共纳入来自国际心脏交感神经切除术协作组5个中心的121例行左侧或双侧CSD的患者,结果显示术后1年内58%的患者未发生持续性室速或ICD放电;50%的患者未发生联合终点事件(即ICD放电、持续性室速、心脏移植和死亡);心脏移植或死亡的发生率是23.8%。平均随访1.1年,室速事件或ICD放电次数从CSD术前的18±30次(中位数10)减少至2.0±4.3次(中位数0)(P<0.01)。行双侧CSD较单纯左侧CSD治疗术后ICD放电和心脏移植事件更少(P=0.014)。该研究结果,双侧CSD有望成为难治性室速的一种标准治疗方案。[J Am Coll Cardiol, 2017,69: 3070-3080]
光遗传学以病毒等为载体,将光敏蛋白基因导入特定的细胞(如神经元)并表达,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照调节胞膜光敏蛋白的功能,可实现对神经的无创精准调控,是近年来热议的话题之一。2017年12月J Am Coll Cardiol发表了一项利用光遗传学技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J Am Coll Cardiol, 2017, 70: 2778-2790]
房颤和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常合并存在。与药物控制心室率相比,通过导管消融恢复患者的窦性心律是否能够显著改功能尚不明确。2017年10月,J Am Coll Cardiol 发表的CAMERA-MRI研究是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入选68例持续性房颤伴LVEF≤45%的患者(2例退出),经心脏MRI评估LVEF和钆增强评估心室纤维化后随机分为导管消融组(n=33)和药物治疗组(n=33)。消融治疗包括肺静脉隔离和左房后壁消融,通过植入型心电监测仪评估术后房颤负荷,术后6个月再次行MRI评估LVEF的变化。[J Am Coll Cardiol,2017,70(16):1949-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