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传导系统的任何一个部位都可以发生阻滞。心房到心室的传导阻滞,如一度、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我们都很熟悉;希氏束到心室肌的传导阻滞,如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我们也不陌生。它们在心电图上也都有着各自的性表现,如文氏现象,如房室分离,如V1导联呈“M型”,抑或V5、V6导联表现为R波。然而,心脏四个腔,两个心室、两个心房之间也要发生电信号的传导。心房之间也会发生传导阻滞,我们对此却知之甚少。牛人总是能够抓住机会,引领人们在未知的领域走得更远,Antoni Bayés de Luna就是这样的牛人。
Antoni Bayés de Luna不但提出了房间传导阻滞的概念,还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型(图2):正常情况下,双房传导正常,右房和左房几乎同时激动,因而P波不宽(<120 ms),下壁导联(II、III、aVF)P波正向;部分房间传导阻滞时,右房到左房的传导延迟,出现了右房先激动,左房后激动的情况,P波异常增宽(>120 ms),但此时下壁导联P波仍为正向;而发生高度房间传导阻滞时,Bachmann’s束不能完成右房到左房的传导,右房先激动,左房后激动,且左房激动通过冠状窦由下向上完成,因而出现P波异常增宽(>120 ms),伴下壁导联P波双向。
图2 房间传导阻滞的分型,A、B、C依次为正常房间传导、部分房间传导阻滞和高度房间传导阻滞。
发现了房间传导阻滞的现象,Antoni Bayés de Luna并未满足于此。在进一步的探索中他发现,伴有房间传导阻滞的患者,室上性心律失常,尤其房颤和房扑,发病几率明显增高。如部分主诉心悸的患者,静息心电图除了P波增宽和下壁导联P波双向外,并无其他异常,之后的随访中,却发现了房扑(图3)或房颤(图4)。
至此,房间传导阻滞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心电图的现象,而是和房颤、房扑这些常见的室上性心律失常紧密联系在了一起。鉴于Antoni Bayés de Luna多年不懈的工作,Bayés综合征逐渐被用来描述房间传导阻滞和房颤、房扑之间的这种关系。
2012年,Antoni Bayés de Luna针对Bayés综合征做了专门的共识声明,提出了房间传导阻滞的标准:(1)心电图表现突然或临时出现;(2)心电图表现出现时可不伴有左房扩大;(3)心电图表现能够通过实验复制。至此,正式确定了Bayés综合征,并且把房间传导阻滞和左房扩大区分开来,房间传导阻滞可不伴有左房扩大而单独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