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ISION-CTO计划入组1284名患者,但最终仅纳入了834名CTO患者,随机分为CTO-PCI组与最佳药物治疗组。在这个研究中CTO-PCI的成功率高达91%。两组中的非CTO病变都有很大比例进行了PCI处理(最佳药物治疗组77% vs. CTO-PCI组79%)。接近20%的最佳药物治疗组患者跨组到了CTO-PCI组。在随访3年后,临床主要终点(死亡、心肌梗死、卒中、靶血管再血管治疗)在最佳药物治疗组中为19%,而在CTO-PCI组中为21.4%,证明最佳药物治疗不劣于CTO-PCI。两组的西雅图心绞痛生活质量评分(QoL)没有显著差异。DECISION-CTO研究有重大的设计和执行缺陷:①两组处理非CTO血管的比例都很高,却没有报道是否存在症状或缺血;②最佳药物治疗跨组到CTO-PCI组的比例太高;③基线症状太轻;④终点选择不佳,因为CTO-PCI的最大获益在于症状的改善而不是心肌梗死率、死亡率的改善;⑤不恰当的非劣效性设计,尽管CTO-PCI确实应该优于最佳药物治疗才能取代最佳药物治疗的⑥较低的效力。
Di Marco等人发现有心肌梗死病史并行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的84名患者中,56%存在梗死相关CTO。在19个月的中位随访时间里,这些患者存在较大面积的瘢痕组织(34 vs. 19 cm²,P=0.001)以及因室性心动过速复发存在更高的再入院率(47% vs. 16%,P=0.003)。VACTO研究探究了CTO对162名缺血性心肌病植入ICD患者结局的影响,在中位随访时间257天中,44%的患者至少存在1处CTO并且与ICD治疗、死亡相关(校正HR 3.5,95% CI 1.5-8.3,P=0.003;校正HR 5.6,95% CI 1.4-21,P=0.02)。在另一个纳入425名有室性心律失常病史并植入ICD患者的研究中,CTO患者接受恰当ICD治疗的比率更高(51.7% vs. 36.3%,P=0.0001)。Raja等人将患有缺血性心肌病并植入ICD的患者(n=307)分成3组:无CTO组(n=94)、非血运重建CTO组(n=114)和血运重建CTO组(n=99),比较三组的长期死亡率和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几率。在中位随访4.1年中,3组显示相似的死亡率(P=0.274)和室性心律失常几率(P=0.306)。
英国Hybrid CTO注册研究报道的1156例患者最终技术成功率为90%,30天MACE率为1.6%。与简单病变(J-CTO评分0~1)相比,复杂病变(J-CTO评分≥2)更可能需要撕裂再入技术(56% vs. 15%)和使用多条通。首次尝试CTO-PCI的技术成功率为79%,但重复手术后,最终成功率提高到90%。
由于复杂性高,CTO-PCI比非CTO-PCI的风险更高。在美国国家心血管注册中心的数据中,CTO-PCI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非CTO-PCI高2倍(1.6% vs. 0.8%,P<0.0001)。在有经验的中心和术者中,CTO-PCI目前的风险≈3%。最近开发的PROGRESS-CTO并发症评分可以用于确定CTO-PCI风险,其使用3个变量:年龄> 65岁、病变长度≥23 mm和使用逆向方法。
Hasegawa等人比较了顺行与两种策略的内膜下通结局。顺行组中内膜下策略使用较少(11.6% vs. 30.9%,P<0.01),正常策略比内膜下策略的靶血管再血管化率低(11.6% vs. 30.9%,P<0.01),但是在顺行组中内膜下策略再血管化率不高(2.8% vs. 3.6%,P=0.99)。
Song等人通过IVUS评估了正常策略与内膜下策略血管损伤的差异。内膜下策略导致院内全因死亡、围术期心肌梗死、靶血管再血管化的复合终点率升高(7.9% vs. 1.9%,P=0.04),其中最重要的是围术期心肌梗死(7.0% vs. 1.9%,P=0.1)。内膜下策略更容易导致血管损伤(89.5% vs. 52.4%,P<0.001)、造影剂溢出(14.0% vs. 3.8%,P=0.01)和侧支闭塞(48.2% vs. 16.2%,P<0.001)。
Dautov等人的研究显示,在240例CTO-PCI中使用室间隔侧支成功率可以达到81%。Mashayekhi等人比较了经同侧侧支(44例,28%)与对侧侧支(114例,72%)的结局,两种侧支的总成功率相同((80% vs. 82%,P>0.05),策略更换率低(同侧改为对侧11%,对侧改为同侧4%),主要并发症率相似(5% vs. 7%,P=1.00)。然而,心外膜侧支穿孔会很快造成心脏压塞,需要迅速从两侧封堵,常用的封堵物圈、脂肪和凝血酶。因此,只有有经验的术者才推荐使用心外膜侧支。
另外,研究发现当球囊无法扩张时,手术时间会显著延长(195 vs. 141 min,P=0.007),X线透视时间也会显著延长(67 vs. 49 min,P=0.007),但是造影剂用量没有显著差异(284 vs. 262 mL,P=0.642)。另外,手术的成功率也会明显受到球囊无法扩张的影响(92% vs. 98%,P=0.024)。
基线数据比较,女性患者往往年龄更大,血红蛋白更低、eGFR更低,女性所使用的支架直径也明显小于男性(2.8±0.5 vs. 3.0±0.5,p<0.001)。女性在所有CTO患者中的所占的比例在一直稳定于17%左右。从2005年到2013年,男性与女性的CTO-PCI复杂度一直在增加,表现在J-CTO积分、CTO钙化程度、先前失败CTO-PCI比例的增加。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频繁使用策略,但总的来说策略比例逐年增加(2005年-2009年28.5% vs. 8.3%,2010年后38.4% vs. 12.5%,P<0.001)。
CTO-PCI成功率方面,男性为83.2%,女性为81.9%,总成功率没有显著差异(P=0.5),但随着时间推移,男性的成功率显著上升,女性却几乎没有增加。手术的并发症女性明显多于男性(3.9% vs. 1.4%,P=0.006),而且女性2010年后的并发症率反而升高。多因素分析后,2010年后的CTO-PCI中女性是失败的最强因素(HR=4.69,95%CI 1.79-12.3,p= 0.002),远高于其它因素。
CTO-PCI预后方面,女性住院期间死亡率是男性的9倍(1.8% vs. 0.2%,p<0.001)。近年来男性CTO-PCI住院期间死亡率不断下降,而女性CTO-PCI住院期间死亡率却不断上升。随着近年来技术进步,男性的远期MACE率不断降低,而女性却没有变化(见下图)。
点评:这并不是第一篇提出男性与女性CTO-PCI不同的研究。去年发表在J Invasive Cardiol上的一篇文章纳入了2012-2015年美国15个中心1644名CTO-PCI患者,同样是平均年龄女性大于男性,同样是J-CTO评分女性低于男性,但却得出了女性成功率高于男性的结论(92% vs. 87%,P=0.04),男女的CTO-PCI并发症率、院内MACE率相似。去年发表在Am J Cardiol的另一研究纳入了英国多中心2011-2015年间1271名CTO-PCI患者,认为女性的并发症率高于男性(9.87% vs. 3.86%,P=0.003)。在我们展示的这篇研究中,不仅将性别区分开,还按照时间进行了分层,让我们看到了男性CTO-PCI无论是介入策略、院内并发症或是远期预后都在迅猛进步,而女性CTO-PCI却在原地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