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ADPKD)是临床上常见的遗传性肾病,临床特点为肾囊肿进行性扩大,发病率约为1/2000。ADPKD患者平均在60岁时即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70%的患者在70岁时需肾脏替代治疗(RRT)。近日,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发表了一篇综述,就ADPKD的管理进行了详细讨论。
ADPKD主要由多囊蛋白1(PC1,PKD1编码)或多囊蛋白2(PC2,PKD2编码)功能缺陷所致,具体机制见下图:
ADPKD患者高血压的发病年龄平均为31岁,一般在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之前发生。高血压的发生、发病年龄、严重程度与肾脏总体积(TKV)增加相关,TKV每增加100 ml,高血压的相对风险即增加1.4倍。
ADPKD高血压的影响因素多样,主要因素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增加,内皮素受体亚型A(ET-A)过度表达,内皮素1(ET-1)分泌增加和钠潴留。
ADPKD高血压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主要为减轻体重、运动和钠盐摄入等。此外,还应治疗可导致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药物治疗主要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s)和β受体阻滞剂。
KDIGO指南推荐,无蛋白尿的CKD患者血压应≤140/90 mmHg,蛋白尿≥30 mg/d的患者血压应≤130/80 mmHg。但因ADPKD患者终生心血管风险较高,且研究显示严格控制血压有益于延缓肾病进展,年龄<50岁的具有肾功能的ADPKD患者血压靶目标可<110/75 mmHg;其余患者遵循KDIGO指南推荐意见。
临床试验表明,多种药物(托伐普坦、奥曲肽、兰瑞肽、依维莫司等)可囊肿生长。托伐普坦(Tolvaptan)是一种高度选择性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可显著降低TKV增长率,延缓eGFR下降,且并发症较少(如肾痛、尿感染、血尿等)。目前,托伐普坦已获日本、、韩国、和欧洲FDA批准用于治疗ADPKD;此外,ERA-EDTA和也发布了托伐普坦的用药共识和指南。
他汀类药物可降低非透析CKD患者心血管风险,ADPKD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可多重获益,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肾血流量增加、炎症减轻、血管和肾小球一氧化氮生成增加相关。ADPKD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可改善炎症标志物、肾血流量和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ADPKD患者在疾病早期可无临床症状,但常伴有腹部不适、多尿和多饮。急性不良事件,如血尿、感染、急性疼痛和肾结石则需进行专科治疗。
血尿的初始治疗为去除病因,如囊肿破裂和/或出血、感染、肾结石或恶性肿瘤。囊肿出血可无临床症状,伴或不伴血尿、发热和/或疼痛。囊肿出血多由创伤所致,儿童或青少年运动或跌倒后常见。孤立性血尿通常为自限性,不经治疗的话1周内可痊愈。出血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包膜下或腹膜后血肿,需给予输血、止血药、介入栓塞或手术治疗。
囊肿感染可出现腰痛,高热和/或感染性休克。氟喹诺酮类和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恶唑因其为脂溶性抗生素,扩散速度较快,是治疗囊肿感染的首选药。囊肿较大者,则需给予引流、手术治疗。
ADPKD患者因代谢和结构异常,极易形成肾结石,据报道称,约1/4的ADPKD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会罹患肾结石,其中,尿酸结石最为常见。可给予经皮肾镜碎石术、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或输尿管镜激光碎石术治疗。
囊肿破裂、囊肿感染或肾结石引起的急性腹痛可给予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和阿片类药物。eGFR正常的患者,亦可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短期治疗。
ADPKD患者囊肿增大、器官、肾蒂牵引、自主神经系统兴奋可引起慢性疼痛,疾病晚期较为常见。首选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时应注意药物对肾功能的影响,保守治疗、药物治疗无效者可给予手术治疗。
Copyright © 2007-至今 yijy.com,All Rights Reserved 医家园